「还愿」恐怖解谜以外的思考

前言

「還願」是赤燭遊戲「附1」在Steam上发行的一款第一人称视角恐怖解谜游戏(此描述来自于维基百科),本游戏选定于2019年2月19日解锁,因为这一天刚好是上元节。

我一直不确定要不要写关于这款游戏的文章,因为一些政治原因「附2」,这款游戏现在已是查无此游。我第一时间就在Steam购买并游玩了这款游戏,因为事件发生后我已经游玩了本游戏,再加上购买游戏附带了草东制作的原声带「附3」我也已经备份到了自己的电脑上,于是抱着白拿总是不好的心态,我就没有跟着退款。(是的,现在它依旧在我的Steam游戏库里。)

在开始之前,我要表明一下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我并不是在推荐游戏,也没有试图去为它或是他们工作室洗白,我只是想借此机会单纯以游戏出发的艺术的角度来让大家了解这款游戏,以及游戏背景所带来的多种思考。因为无论是这款游戏本身的艺术性、游戏主题、或是跳出游戏本身的部分都让我有很多想表达的。

剧情背景简介

游戏讲述的是1980年代的一个台北的公寓里一家三口的故事。当红玉女歌手巩莉芳在与知名剧作家杜丰于结婚后,因为男主人的大男子主义不愿意再让妻子复出歌坛养家,而自己的剧本也逐渐不合时代潮流,所以家里的经济状况堪忧,这是日后他们争执的起因。女儿杜美心以“和妈妈一样成为大明星”为愿望,被家里寄予重望,但她却在参加选秀节目《七彩星舞台》演唱时失常,后由于被父母无尽的争吵与被给予重望所带来的压力,开始喘不过气、无法唱歌。

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也就是杜美心一家所在的公寓。

起初发作时,杜丰于向神棍何老师请益,并请示“慈孤观音”「附4」。美心在服药及杜丰于的陪伴下逐渐康复。只是杜丰于误以为是美心得到慈孤观音的庇荫才得以康复,这也让杜丰于开始越来越相信“慈孤观音”。接着随着美心的病情因为夫妻的争吵再次恶化,至医院检查后仍查无生理病因,杜丰于便继续去求助何老师以及“慈孤观音”并越陷越深。妻子巩莉芳试图把丈夫拉回正轨却被视为不虔诚,最后妻子只能回了娘家,等待重返演艺圈生计稳定后再回来。

于是原本的一家三口变得分崩离析,一步步走向了悲剧……

游戏想讨论的社会问题

本款游戏披着恐怖的外衣,其实想要探讨的是社会问题,批判因为经济发展、封建思想等存在的现象所造的负面问题,并最终导致的家庭悲剧。

游戏的背景是1980年代,那时正值台湾解严前夕,政府的管制力度变得松弛,于是娱乐、宗教变得百花齐放。人们的思想行为也同样被这些娱乐、宗教所驱赶着,有些盲目,也有些无知。

那时的台湾也处于“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时期,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同样带来了一系列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例如因为经济发展,使得人们更加相信风水和“宗教”(不仅仅是普通的宗教了,还有众多以敛财为目的的组织)。虽然人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是赌博游戏也风靡民间。也就是这个时间,人们开始信奉各种奇奇怪怪的神,并试图从他们身上得到关于大奖提示的只言片语。

游戏里的男主人养的龙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当时的台湾社会,产生了一种养龙鱼的风潮,因为龙被视为能够招财,那自然龙鱼的价格也是节节攀升。龙鱼又被视为一种身份的象征,那么男主人花大价钱饲养龙鱼也就有了理由,一来它可以让自己有面子继续活在知名剧作家的光环里,二来它给了自己招财进宝的美好憧憬。

游戏中的红龙鱼,因为杜美心把不想喝的药都倒入了鱼缸中,最后死去。这是一个隐喻,杜美心曾说过小鱼和她一样可怜,最后他们的结局也一样,死于鱼缸/浴缸,浸药身亡。

除此之外,人们也开始祭拜各式牛鬼蛇神,就例如游戏中的“慈孤观音”。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人们的嫉妒心和想走捷径的心理,试想当周围的朋友们开始赚了钱以后,而你还在原地打转毫无头绪时,你会想着是不是自己有什么没有做的。如果此时你听闻祭拜“慈孤观音”十分奏效,那么你就会想着去尝试。游戏里的“慈孤观音”从玩家的角度来看,我们当然知道它是以敛财为目的而来骗人的,于是本就经济状况每况愈下的男主人把大量的钱财送了出去,并且越来越依赖“慈孤观音”,不再相信专业医生,也不再积极改善经济状况,于是导致夫妻关系破裂和更多悲剧上演。

游戏中男主人杜丰于深信不疑的“慈孤观音”,「附4」中有更清晰的图像以及形象分析。

类似的例子在游戏中还有很多,就不多说了。可以想象的是,经济的发展下,社会变得浮躁,越来越多的机会也让人们有了想走捷径不劳而获的心理。那么现在国内也处于一个高速的经济发展时代,人们是否也变得浮躁了?这款游戏里的种种场景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不就是因为它们真实并且映射到了我们正所处的社会,我们所经历、所看到的事情吗?

恐怖解密类游戏值得借鉴的地方

这款游戏的本质是恐怖解谜类游戏,此类游戏因为一般都比较小众,玩家群里数量也远不及其他类型,比如热门的第一人称射击游戏和动作冒险类游戏。所以当有这么一款中文制作的恐怖解谜类游戏发售时,我也是相当兴奋的。

来说说这款游戏作为恐怖解谜类出彩的地方。首先是本款游戏采用了第一人称,可以想象的是第一人称所带来的身临其境感是超过平面类游戏的,当然代价是更复杂的3D场景设计,开发成本的变高和游戏类型的小众本身就是矛盾的。这也是为什么此工作室的上一作是2D平面类的,而本作因为上作的成功获得了更多的资金支持,所以转而使用更有恐怖效果的第一人称。类似的第一人称恐怖类游戏还有「逃生」系列,也是通过第一人称所带来的身临其境感,同样利用了视野盲区、局部灯光等手法来让玩家体验到更真实的恐怖感。

这一幕是没有开灯的黑漆漆的房间,仅仅靠打火机微弱的灯光来照明。

其次,本款游戏把场景分类以后,几个场景之间互相独立,但又有联系,随着剧情的推进,每次场景还会因为剧情而发生整体的变化,例如新的装饰或者背景声音,这有助于玩家在推进度的时候确认自己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一方面这需要制作组的用心,因为每次触发剧情都会有新的场景设定本身就是需要更大投入的制作。除此之外,制作组对于玩家可能会卡住的地方也做了处理,所以总体来说解密部分变得友好许多,并且每次有进展就会有场景上的反馈,让人更有继续玩下去的欲望。

最后,可以从精致的过场动画和丰富的贴图素材看出来,这款游戏制作精良,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要是流程再长一些就更好了,即使故事本身已经十分完整。作为一个独立游戏工作室,已经是很优秀的作品了。

两岸青年的反应

接着来说点游戏发售以后,事件发生以后所发生的事情。

在“墙外”生活了快六年,我也同大多数身处异乡的人一样,喜欢观察YouTube等平台的评论,我总能注意到评论里关于两岸的话题引来无数的谩骂。令人痛心的是,原本相对和谐的Steam社区也因为此事激起千层浪,两岸青年你来我往,谁也无法理解对方,于是双方僵持不下。

此事还造成的两个结果,首先大陆这边的玩家纷纷退款,原因也很好理解,就是不愿花钱支持有此政治立场的工作室。接下来因为这件事被对岸绿党炒作,媒体大肆以“限制言论自由”等话题做文章,使得台湾的年轻人纷纷购入游戏支持本作,最后在“宣传”下,此游戏在Steam销量暴涨。

也许这只是网上关于两岸问题的其中一个小小的缩影,多年来的隔阂以及相互的不理解早就了如今两岸青年在网上无尽的“文战”。这次因为主题是游戏,我也不多继续花笔墨来讲我自己的看法了。

游戏的Steam评分从特别好评一路下滑。

结语

其实不难看出我对这款游戏本身是赞美的,游戏素质值得肯定,如果抛开政治因素,我会毫无顾虑地推荐它。所以我十分不愿意看到这一幕幕,我真切地希望这一切都没有发生过,工作室发行的此游戏也没有夹带任何私货。如果这样的话,我还是会像原来那样称其为“国产游戏之光”,这款游戏也会因为其本身优秀的素质,引发人们对制作者想表达的内容产生思考。国内的投资方也不会放弃对其工作室的投资,那么也可以预见他们会开发出更多的作品,这篇文章的侧重点也会是它如何优秀。

但这假设终究是不现实的,我们都没法改变这已经发生的一切。现在的结果就是,此游戏被彻底雪藏,消失在了大陆所有的网站上。又因投资方100%都是大陆这边的公司,不仅仅撤资,还要求下架了Steam,于是本款游戏在Steam上也被完全下架,再次上架也遥遥无期。接着,因为此事件,游戏工作室再无可能拿到任何来自大陆公司的资金,并且也再无可能进入大陆市场,单靠台湾市场也无法撑起整个游戏开发的流程,那么最终结果只能是工作室解散、重组,要么以其他方式回到游戏业界,要么就彻底消失在玩家的视野里,实在是令人唏嘘,让我感到十分惋惜。

附录

「附1」 赤燭遊戲:来自台湾的独立游戏团队,「還願」是他们开发的第二款游戏,开发的第一款游戏则是发行于2015年的恐怖解密游戏「返校」。

「附2」 一些政治原因:2019年2月21日,有玩家發現還願遊戲場景內一張符咒上印有「習近平小熊維尼」的篆體印章,符咒旁則寫著臺語諧音「你嘛八七」(「你也是白癡」或「你妈白癡」)的「呢嘛叭唭」四字咒語,合起來就是「習近平小熊維尼你也是個白痴」或「習近平小熊維尼你妈白痴」,疑似侮辱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習近平。该场景的截图随后被上传至PTT和品葱等论坛,有台灣玩家在论坛发文聲稱此游戏成功愚弄了中國玩家。該事件於2月23日引發中國大陸玩家的愤怒。(来自维基百科

游戏中引发事件的咒符

「附3」 草东没有派对制作的原声带:除了同名歌曲以外,还有游戏的片尾曲「码头姑娘」,以及12首游戏配音原声。

附上「還願」同名主题曲的链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6AqUz7IlXI

「附4」 慈孤观音:游戏中原创的神明。“慈孤观音”为四臂,佛教中的确有四臂观音,是观世音菩萨的应化身之一。游戏中“慈孤观音”下双手持有莲花,上双分别持有佛教的铃铎与道教的日月宝扇;头部有经过改造的太极符号,头部延伸出的两支牛角应是结合了佛道二教中的神明坐骑牛。“慈孤观音”头顶有一尊更小型的观音,这是参考了“大士爷”的形象,最后“慈孤观音”的双脚呈现赤脚叠坐的姿势,并且脚趾甲呈深色且锐利,此造型没有直接来源。关于“慈孤观音”的名字,则是参考了紫姑,是一个喜欢为人占卜凶吉的“厕神”,相传紫姑在正月十五被杀害,本游戏发售的这天上元节也就是正月十五。厕神又对应了杜美心最后的结局。总的来说,可以看出“慈孤观音”参考了佛教和道教的神明,以符合台湾民间佛道混合的情况,并加以邪鬼元素,表明其非正道神明的身份。

慈孤观音画像

「附5」 事情已经过去了一年多,虽然风头早已过去,但是还是因为某些原因,在公众号上的本文有所删减,请见谅。

春末夏至

一举超过了三十度的今天,象征着夏天的到来。

夜晚的一场雨浇灭了白天那炎炎的烈日,雨水的滴答声让人沉浸在无穷的回忆里,思绪飘到了宁静的窗外,飘到了遥远的对岸,飘到了久违的地方。

大一结束那年的这时候,似乎也是这样的天气,炎热的一天结束于一整晚的雨。那时候刚从学校宿舍搬进公寓,和室友去宜家买了家具,那时正值期末,每天忙得焦头烂额。我记得买家具那天才考完第一门,很快还要考试。第二天家具到了,我们连夜把三张床搭了出来,就这么在新家过了第一晚。

那晚身上总是黏糊糊的,就算把所有的窗都打开了竟还是有些闷热,也不知道是因为忙了一晚上的内心燥热,还是因为春末夏至的那被炎热天气蒸发的水气。

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没有睡着,接着一想到第二天下午还有考试就更难以入眠了,便看着百叶窗缝隙里对楼隐约零星的灯光,还有空中朦胧却依旧明亮的月亮,一切都是那么让人恍惚,却又真切存在在眼前。

浩瀚宇宙,我不过是这万物中缥缈一粟,大千世界,我不过这茫茫人海中普通又孤独的一人。

我为何出现在这里?这一切是早已冥冥中注定的结果还是一切又会随着我的改变而改变。

人总是不断经历着相聚和别离,从古至今,从小到大总是如此,过去的人似乎永远消失在了记忆的长河里,只有在思绪万千的深夜里才会偶尔被唤起。

那晚伴随着凭空跳出的奇怪想法,渐渐在未知中结束了。醒来早已接近正午,赶忙收拾完便开始准备接下来的考试。

紧接着,一切便在最后一场考试结束后结束了,我看了这个城市最后一眼,就踏上了飞向上海的飞机,回到了久违了的上海。那是一种熟悉又兴奋的感觉,就像是久旱逢甘霖般,第一次时隔将近一年的重逢是那么令人欢喜。

从恍惚中惊醒,回忆戛然而止,我也不愿再继续想下去了,不然这又将成为另一个难以入眠的夜晚。

我似乎闻见了五月特有的,青草被雨水打湿以后的味道,它从几年的那个夜晚穿过岁月钻进了我的鼻腔,

夜空中,星辰轮转,人世间,聚散反复。一切就像是无一例外的进程,一切就像是无法挣脱的宿命,在每个人身上交迭重演,这一幕幕似曾相识,这一段段离合悲欢,相交层叠,时而相吸时而相斥,组成了这浩瀚宇宙和大千世界。

星光如此璀璨,
风也如此柔媚。
夜是太静谧了,
旷野也太岑寂。
今晚天上想有豪华的夜宴,
广庭密布着银色的灯烛。
今晚天上仿佛晶莹的花园,
海上开满洁白的水仙。
我愿倦怠的人慢慢入睡,
轻轻打开你梦的门扉。
愿弦月的微波流进你的梦,
让你困乏的心灵得到洗沐。
明天阳光将要燃烧你的窗帘,
你会看见原野到处长满花的树。
——「春夜」杜谷

「Ulysses」三个月使用感受

距离完全开始使用Ulysses来完成几乎所有的码字任务已经差不多三个月了,我对这个软件一直颇有好感,实际体验下来也确实十分精简好用,今天我想大概讲一下它为什么能提高我的码字效率(有可能是错觉)和它如何改变我的码字体验。

【壹】简洁美观的交互界面

美观漂亮的界面总能在第一时间给用户的观感留下好印象,并且提高用户持续使用的欲望和动力。简洁有效的交互方式可以降低使用软件的学习成本,并且能够更加直接地使用常用的功能。

Ulysses在macOS、iOS、iPadOS均支持暗黑模式,这有助于在夜晚也就是我效率最高的时候将屏幕亮度降低,减少视觉疲劳,并且能在全黑的场景中减少屏幕的亮光对周围的影响,比如在飞机上使用电脑或者iPad码字这样的场景这点就十分有用。

开启暗黑模式以后没有了大面积白色背景

Ulysses提供的三级页面不仅逻辑清晰简单,还十分整齐便于整理。在一级菜单里,你可以在本地或者iCloud创建一个类,这个类你可以当作是文章的种类:博客、日记、游记等等,此时,你的二级菜单就是这个类别里独立的文章;你也可以把它直接当成一本小说,那么此时你的二级菜单就是这本小说的每一章节。为了方便分类,一级菜单也可以归类,可以当作是文件夹的功能。最后,三级菜单就是你要写的文章本身。

从左到右分别是一级/二级/三级菜单

【贰】自动保存与实时同步

如果说交互界面是开启优秀使用体验的第一把钥匙,那么自动保存与实时同步就是第二步。

设想一下使用Word来写一篇文章的过程,首先你需要打开你的Word并且新建,此时你需要考虑文件将保存在哪里,在选好保存位置以后,才正式开始写作。结束的时候需要按下保存,确认一切都没有问题以后再关闭窗口。

如果使用Ulysses呢?只需要打开软件,并且没有任何加载等待的时间,点击上方的新建就可以直接开始写作了,结束的时候也并不需要保存,因为所有的修改都是被实时保存在本地或者iCloud上。如果你在Mac上写到一半要出门也不需要担心,因为iCloud可以同步任何进度,所以你可以在交通工具上使用iPhone继续,也可以在咖啡厅拿出iPad继续。

可以在iPad、iPhone、Mac间实时同步

【叁】友好的兼容性

Ulysses支持Markdown,所以我目前还有一个使用方式,在一级菜单中建立一个链接到我博客文章的外部文件夹,这个文件夹就是网站存放所有推送文章的地方。这样做的话,我可以直接在这里写下文章,不需要其他任何复制或移动的操作便能更新我的网站了。

个人网站的推送文章所使用的文件夹,改变了图标方便识别

除此之外,软件本身支持直接发布文章到Medium、WordPress以及Ghost,如果恰好也在用他们的服务的话,我相信体验会更加出色。

结语

写作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专注,当你把Ulysses全屏以后,整个屏幕里除了你写下的文字便什么也没有了,这样的设计对于专心写作有很大的帮助,可以让你更好地沉浸其中。

Ulysses当然也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在价格方面美区和国区分别是4.99刀和28元每月,这对于大多数非文字工作者来说显然并不便宜,毕竟其他类似定位的笔记类软件几乎都可以免费使用(当然付费的会员可以获得更多功能)。Ulysses并不提供任何免费版本,如果仅仅每周写一篇或是每个月写一篇文章的话,的确是贵的。不过你也可以把这个当作是鞭策自己提高生产力的方式,钱都花了,能不多写写吗?

最后,如果你是一个文字工作者,或是时常写文章、日记,不如试试它提供的一个月的免费试用(郑重声明:Ulysses没有给我提成),说不定你就和我一样爱不释手了。

Ulysses在App Store中的介绍页面

「阳光普照」后的一些想法

由于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附1」,56届金马奖似乎没有了往届那种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样子。本来我也没有再花过多时间关注,但因为偶然看到了本届最佳影片-「阳光普照」的影评,其探讨的家庭让我十分感兴趣,于是我便花了150分钟时间在Netflix「附2」上把这部电影从头看完了, 感触良多,遂提笔记录一下。(以下不涉及剧透。)

不愿表达的爱

亲情是贯彻整部电影的主题,父亲对孩子,还有兄弟之间,都在这部电影里一点一点地被慢慢铺开,细腻也动情。

电影里的一家四口里,哥哥「附3」品学兼优,弟弟却到处惹麻烦,父亲甚是都不愿意对外承认有这么一个小儿子。但毫无疑问,父亲还是爱他的,只是一切都没有放在台面上,甚至都没有让他知道,这样的爱没有声音、没有具象,却简单直接。

不禁想到,似乎我从小感受到的亲情也是如此,它不会被轻易说出来。我似乎很少听到过家人直接对我说“爱你”,但假期里每个我赖床的工作日,餐桌上总有母亲留下的纸条和切好的水果,锅里的粥依旧温暖。我也不知道怎么直接表达对这一切的感谢,只能在他们生病时多去探望,节日时送去祝福,想起来就去慰问,似乎我做的也就这些。

我们总是羞于表达自己的爱意,更倾向于把它放在行为里、寄托在物品上,我们用一句“吃饭了吗”、“在干嘛”表达我们的关爱。也许是文化,也许是难为情,也许越熟悉的人我们就越难以直接表达情感,我们把那其实是爱的情感掩饰了一些,让它变得委婉朦胧。我也不例外,一直以来都是这么做的。

那需要改变吗?似乎也无从下手,每每望着母亲在浦东机场送我离开时紧紧盯着我直至我消失在她的视野里的样子,我便鼻头一酸。接着拿起手机给她发微信“回去的路上开车注意安全”,她便回道“你要照顾好自己”。也许她还有很多话没同我讲吧……

坏小孩真的坏吗?

电影里,故事是因为小儿子与他的好友“菜头”砍伤了人开始的,这个菜头就是所有人眼里的“坏孩子”、“小混混‘,大人们避着他,讨厌他,让自己的孩子远离他。但电影里交代了很多菜头的背景,他家里只有一个年迈的奶奶,和小儿子不同的是,他得不到家里的任何帮助,这么一想,他的“坏”似乎是他唯一的出路。菜头如果不坏,他的出路在哪里?如果有选择的话,谁会愿意过上到处树敌、动荡不安的生活呢?谁又愿意不被人待见呢?

不过他真的坏吗?电影里的很多细节中可以看出来,他似乎还是有善良的一面,他虽然坏,但是没那么坏、坏得不彻底、坏得不极致。也许是他用所有人都看得到的坏来武装自己,让自己变得强大,因为只有他自己可以帮他。

我们有时候似乎把善恶看得太重了,以至于忽视了它背后的起因和过程,我们一棍子打死了我们认为恶的事物,忽视了其中那藏着的一点点善。于是坏的人越来越坏,越来越难以被理解,那一点点善也越来越难以被看到了。有时候同情一下不一定是坏事,说不定那一点点善便开始萌芽了。

我一直觉得善最为一种正面的、积极的、令人愉悦的事物,人们在做善事、展示善意的时候的感觉的往往优于作恶所带来的负罪感,可能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总是说“这个世界还是好人多”。

有阳光就有阴影

电影里那一家人的哥哥是个所有人眼里优秀的人,成绩好、乐于助人、孝顺。他似乎太完美了,像阳光似的照耀着身边的所有人。

但真的有这么完美的、从来不犯错的人吗?有阳光便会有阴影,哥哥还是做了错事,他的人生至此为止可能从来没有犯过错,除了这次。

同样的,那些看似光鲜的人,毫无烦恼的人,一帆风顺的人,他们背后总有不为人知的一面,就像阴影那样,藏在阳光下的角落里,容易被人忽视。就像我我曾经无法理解什么那些成功的人会轻生、顺利的人会放弃所有的一切、光鲜亮丽的人会选择消失,现在似乎知道了那背后有着我暂时无法体会、无法理解的累。人累了倦了,一切便没那么重要了

「這個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陽,二十四小時從不間斷,明亮溫暖、陽光普照。」

最后,这部电影没有烧脑精妙的故事情节,也没有戏剧的冲突,更没有华丽的特效,但是它拍摄手法细腻,人物刻画饱满,演员们的细节把握精准,让人印象深刻,还是值得花点时间看看的。

附录

「附1」众所周知的原因:怕大家忘记这回事,我简单概括一下就是在第55届金马奖的时候,最佳纪录片环节,一部以“太阳花学运”为背景的纪录片《我们的青春,在台湾》获奖,颁奖时本片导演傅榆在台上发表了“台独”言论以表达政治诉求。最后金马奖遭到抵制与抗议,有关部门便停止了所有大陆和香港方面的电影参加下一届也就是第56届金马奖。个人想法:发表代表个人政治诉求的言论并没有问题,无论怎么想我无权干涉,但是此时如此发言,必须得承担所有后果。金马奖本身的初衷就是希望艺术(华语电影)能够脱离政治和历史问题的枷锁,这也是金马奖这个奖项名字的来源,所以如果借此机会,来弘扬自己的政治诉求,已不仅仅是没有眼力见了,还不禁让人猜测其背后的利益和政治意图。
「附2」 Netflix:多亏了Netflix足够重视台湾市场,这两年有不少来自台湾导演编剧的华语电影及电视剧是由Netflix投钱推出的,比较有名的有2018年的电影《谁先爱上他的》和张孝全主演的《罪梦者》(此剧许光汉也有出演)。
「附3」哥哥阿豪:许光汉演的!
「附4」豆瓣电影主页: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0292777/
「附5」IMDb主页:https://www.imdb.com/title/tt10883506/
「附6」Netflix传送门:https://www.netflix.com/title/81168282

「阳光普照」后的一些想法

由于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附1」,56届金马奖似乎没有了往届那种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样子。本来我也没有再花过多时间关注,但因为偶然看到了本届最佳影片-「阳光普照」的影评,其探讨的家庭让我十分感兴趣,于是我便花了150分钟时间在Netflix「附2」上把这部电影从头看完了, 感触良多,遂提笔记录一下。(以下不涉及剧透。)

不愿表达的爱

亲情是贯彻整部电影的主题,父亲对孩子,还有兄弟之间,都在这部电影里一点一点地被慢慢铺开,细腻也动情。

电影里的一家四口里,哥哥「附3」品学兼优,弟弟却到处惹麻烦,父亲甚是都不愿意对外承认有这么一个小儿子。但毫无疑问,父亲还是爱他的,只是一切都没有放在台面上,甚至都没有让他知道,这样的爱没有声音、没有具象,却简单直接。

不禁想到,似乎我从小感受到的亲情也是如此,它不会被轻易说出来。我似乎很少听到过家人直接对我说“爱你”,但假期里每个我赖床的工作日,餐桌上总有母亲留下的纸条和切好的水果,锅里的粥依旧温暖。我也不知道怎么直接表达对这一切的感谢,只能在他们生病时多去探望,节日时送去祝福,想起来就去慰问,似乎我做的也就这些。

我们总是羞于表达自己的爱意,更倾向于把它放在行为里、寄托在物品上,我们用一句“吃饭了吗”、“在干嘛”表达我们的关爱。也许是文化,也许是难为情,也许越熟悉的人我们就越难以直接表达情感,我们把那其实是爱的情感掩饰了一些,让它变得委婉朦胧。我也不例外,一直以来都是这么做的。

那需要改变吗?似乎也无从下手,每每望着母亲在浦东机场送我离开时紧紧盯着我直至我消失在她的视野里的样子,我便鼻头一酸。接着拿起手机给她发微信“回去的路上开车注意安全”,她便回道“你要照顾好自己”。也许她还有很多话没同我讲吧……

坏小孩真的坏吗?

电影里,故事是因为小儿子与他的好友“菜头”砍伤了人开始的,这个菜头就是所有人眼里的“坏孩子”、“小混混‘,大人们避着他,讨厌他,让自己的孩子远离他。但电影里交代了很多菜头的背景,他家里只有一个年迈的奶奶,和小儿子不同的是,他得不到家里的任何帮助,这么一想,他的“坏”似乎是他唯一的出路。菜头如果不坏,他的出路在哪里?如果有选择的话,谁会愿意过上到处树敌、动荡不安的生活呢?谁又愿意不被人待见呢?

不过他真的坏吗?电影里的很多细节中可以看出来,他似乎还是有善良的一面,他虽然坏,但是没那么坏、坏得不彻底、坏得不极致。也许是他用所有人都看得到的坏来武装自己,让自己变得强大,因为只有他自己可以帮他。

我们有时候似乎把善恶看得太重了,以至于忽视了它背后的起因和过程,我们一棍子打死了我们认为恶的事物,忽视了其中那藏着的一点点善。于是坏的人越来越坏,越来越难以被理解,那一点点善也越来越难以被看到了。有时候同情一下不一定是坏事,说不定那一点点善便开始萌芽了。

我一直觉得善最为一种正面的、积极的、令人愉悦的事物,人们在做善事、展示善意的时候的感觉的往往优于作恶所带来的负罪感,可能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总是说“这个世界还是好人多”。

有阳光就有阴影

电影里那一家人的哥哥是个所有人眼里优秀的人,成绩好、乐于助人、孝顺。他似乎太完美了,像阳光似的照耀着身边的所有人。

但真的有这么完美的、从来不犯错的人吗?有阳光便会有阴影,哥哥还是做了错事,他的人生至此为止可能从来没有犯过错,除了这次。

同样的,那些看似光鲜的人,毫无烦恼的人,一帆风顺的人,他们背后总有不为人知的一面,就像阴影那样,藏在阳光下的角落里,容易被人忽视。就像我我曾经无法理解什么那些成功的人会轻生、顺利的人会放弃所有的一切、光鲜亮丽的人会选择消失,现在似乎知道了那背后有着我暂时无法体会、无法理解的累。人累了倦了,一切便没那么重要了

「這個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陽,二十四小時從不間斷,明亮溫暖、陽光普照。」

最后,这部电影没有烧脑精妙的故事情节,也没有戏剧的冲突,更没有华丽的特效,但是它拍摄手法细腻,人物刻画饱满,演员们的细节把握精准,让人印象深刻,还是值得花点时间看看的。

附录

「附1」众所周知的原因:怕大家忘记这回事,我简单概括一下就是在第55届金马奖的时候,最佳纪录片环节,一部以“太阳花学运”为背景的纪录片《我们的青春,在台湾》获奖,颁奖时本片导演傅榆在台上发表了“台独”言论以表达政治诉求。最后金马奖遭到抵制与抗议,有关部门便停止了所有大陆和香港方面的电影参加下一届也就是第56届金马奖。个人想法:发表代表个人政治诉求的言论并没有问题,无论怎么想我无权干涉,但是此时如此发言,必须得承担所有后果。金马奖本身的初衷就是希望艺术(华语电影)能够脱离政治和历史问题的枷锁,这也是金马奖这个奖项名字的来源,所以如果借此机会,来弘扬自己的政治诉求,已不仅仅是没有眼力见了,还不禁让人猜测其背后的利益和政治意图。
「附2」 Netflix:多亏了Netflix足够重视台湾市场,这两年有不少来自台湾导演编剧的华语电影及电视剧是由Netflix投钱推出的,比较有名的有2018年的电影《谁先爱上他的》和张孝全主演的《罪梦者》(此剧许光汉也有出演)。
「附3」哥哥阿豪:许光汉演的!
「附4」豆瓣电影主页: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0292777/
「附5」IMDb主页:https://www.imdb.com/title/tt10883506/
「附6」Netflix传送门:https://www.netflix.com/title/81168282

四月小结

庚子年的春天来得格外晚,那遥遥无期的样子让人感到些许无助。

这个月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呆在家里,失去了一些东西,比如春天的公园和湖边;不过也捡起了一些东西,比如看到一半的剧集和书。我自己也有了更多时间做自己乐意做并且感兴趣的事情。所以总的来说,疫情带来的影响在这个月算是喜忧参半,也没有那么值得抱怨了。

芝加哥的天气越来越暖和,月底更是一举到了25度,我久违地穿上了短袖短裤出门逛超市买菜。的确,这个月出门买菜成了我几乎唯一的室外活动(还有可以忽略不计的室外跑步)。我似乎会比以前更加仔细地挑选水果和蔬菜,外出的时刻变得短暂却也让人留恋。

原本计划好了的出游踏青倒是彻底搁浅了,本来这个时候我应该在西海岸吧,望着广袤的太平洋,尽头便是故土了。记得去年在圣迭戈看海的时候便心想,这里和上海的维度差不了多少,那么站在这里朝西就是家的方向了。

忽然有些庆幸自己拥有了一段充足且相对空闲的时间,充足到足够自己思考接下来的计划与打算,我可以尽情地思考,今天不够还有明天,明天累了还有后天。

回想了一下这个月,似乎每天都过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值得说的,今后要是会想这一个月,可能除了被困在家就什么也想不起来了。下个月会好吗?你我的生活会好吗?这个世界会好吗?

夜跑有感

在家宅了一月有余,前两天心血来潮下楼跑步。

这个城市变得空旷和萧条,也许是因为不需要再来市区工作,于是人们都远远地离开了这里,或是安静地呆在家里,再没有出门的必要。

街边的商店与餐厅纷纷贴上了因为疫情暂时关闭的告示,字里行间透出了一些不愿与无奈;几家便利店和快餐店还继续运营着,明亮的灯光透过落地玻璃窗照在街边的水泥地上。

芝加哥河两旁的办公楼并没有熄灭所有的灯光,反倒是拼出了爱心的样子给偶然路过这里的人们带来些欣喜。然而一想到这些楼里早已空无一人,荒凉感便扑面而来。

往日的光辉褪去,黯淡充斥着这里,平静的河水没有一丝涟漪。

我站在这里隐约可以瞥见西尔斯大厦楼顶的灯光,它被薄雾侵蚀着,变得模糊不清。

人们都是这样地匆忙长大

似乎越来越能听懂朴树的歌了。

那些坏天气,终于都会过去。

希望一切都像歌里唱的那样,都会好的,总会过去。

最近的一切就像是被按到了快进键,呼啸而过,却没有留下一点痕;这不禁让人惆怅起来,特别是到了现在这般的黑夜,那种感觉被放大了,充满了整个房间。房间里变得陌生起来,书架上的书本、远处的盆栽、还有床边暖色的台灯,不知是不是因为夜色让它们披上了不一样的色彩,一种朦胧的、模糊的色彩。

快些松开你那紧皱的眉吧。

自从搬到这里以后,入睡前的每个晚上都可以俯视这座城市天亮前最后的样子,一盏盏路灯把笔直的马路照得通亮,却也让这里显得空荡荡的,外面一个人也没有,住在这里的人们都回到了他们属于的地方,那些地方是不是也和我现在这个房间似的,时而让人无比熟悉,时而却又显得陌生。

住在城市里的人们是否都是孤独的,那份归属感在冰冷高耸的楼宇里稀薄得寻不见踪迹,但似乎人们都早已习惯如此,人们用其他事物充实生活并驱赶孤独,以至于不会于夜晚时迷离在远处的点点灯火里。

那些疑问从来没有人回答,就让他们都去吧,随着风远远去吧。

在家呆久了人会变得疲乏,似乎永远睡不饱,几壶浓茶才得以度过困顿的午后,但副作用就是夜晚将变得更加漫长,那无尽的黑色似乎可以吞噬一切,无论是现实还是梦。

黑暗里,梦和现实将交织在一起,使人困惑,过去的思绪一阵阵涌现,和现在、和梦境揉杂,就像那没有结局的科幻小说,无穷无尽,丝毫没有停下的意思。

让该来的来,我们在这里等待。

想起了几年前没有写完的诗,“肆意游荡在上海街头,在两旁的绿植被修剪以后,散落一地的新鲜枝叶,我踩著它们轻轻地走;我张开双臂拥抱,清晨不算刺眼的阳光,脑海里往复不断的小调,抓不住甩不掉。”

想起了那时上海的夏天,没有那么炎热的早上,温度刚刚好,蝉鸣刚刚好,树荫刚刚好;卖豆腐脑早餐店还开着,我进去点了一碗加了紫菜虾皮小葱的豆腐脑和二两个头不大的生煎包,吃完一整个早上嘴里都有挥散不去的陈醋味。

想起了小时候有次周末出门玩,我们两个人最后只剩下十五块钱,于是买了二两小杨生煎,一人四个分着吃完了,那天的生煎真是美味。

想起了那时候出门还只有现金,每次带的两三百块钱总是能刚刚好花完,吃顿饭、看场电影、买点零食、买点小玩意儿……

就让他们都去吧,随着风远远去吧。

外面那些昏黄的路灯在日出之前是不会熄灭的,它们在黑夜中的指引迷途的人们,告诉他们在哪里进入梦乡。

童年的家门前有一盏明亮的路灯,每当夜归的家人打开门,那灯光就穿过门框照在玄关的地砖上,让人感到安心。

「最后的生还者」一部温馨却残忍的末日寓言

这是最早于13年发售于PS3的一款独占游戏,这也是迄今为止,令我最为震撼,印象最为深刻的游戏之一,所以本系列的第一篇文章我打算写这个游戏,「THE LAST OF US」(“最后的生还者”,别名“美国末日”)。

体验之前:一语双关的游戏名和对末日题材的期待

首先这款游戏的名字就十分有趣,中文的两个译名分别对应the last of us(最后的生还者)以及the last of U.S.(美国末日)。一语双关交代了故事背景发生在末日之下的“美国”以及在末日中生存的“我们”,这让我以及许许多多和我一样的玩家在还没有开始游戏就对它有了一个最初的印象:末日题材、生存类型、角色扮演、发生在美国。

维基百科上是这么形容这款游戏的,“这是以真菌感染者为题材的一款第三人称生存恐怖动作冒险游戏。”游戏的故事设定在末日之后的美国,这里因为真菌感染已经被废墟和危险的“丧尸”所包围,人类文明早已面目全非,剩下的幸存者生活在有着武装部队和地下组织的混乱的隔离区。而整个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至此,我们已经对这个游戏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但是自然而然地,我们对这个游戏的初步期待将会是类似于「生化危机」系列那样,消灭不断涌出的僵尸的冒险历程。情况是这样吗?

末日题材是科幻类书籍或者影视作品非常热衷的素材,因为无论是种种原因导致的末日降临,末日降临时人性的描绘,或者劫后余生世界秩序的颠倒,这些总是让人有无数的想象空间。

我也十分喜爱这类作品,比如经典的科幻电影《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还有小时候看完久久无法平静的《后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以及《世界之战》(War of the Worlds)。末日降临那紧张的背景之下,人与人的情感、人性的黑暗、希望与绝望都被无限放大,恐惧、失望、迷惑便随之而来。

那么此时因为末日题材所带来的可能性,我们似乎可以期待一些关于人性等方面更深层面的探讨了。

体验之后:代入感和艺术性的奇妙反应

回到游戏本身,因为是末日题材,游戏紧张刺激的节奏,然后素材武器的数量限制会让玩家更有代入感,这点做的十分出彩,甚至平衡程度超过了后来的无数类似题材的游戏,让人不仅有挑战的欲望,也同样有玩下去的动力。但是这并不是这款游戏最值得说的。

这时候就不得不思考一下游戏的本质或者目的,作为一种娱乐方式和艺术形式,娱乐性和艺术性都是判断一款游戏的标准。这款游戏给我最大的感受便是,虽然他的游戏性不能算是这类游戏里最出彩的,但是他在艺术性上的造诣是登峰造极的。这就像是当我们评论一部电影或是一本书的时候会根据他的类型有不同的期待。

游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男主人公护送一个女孩穿越被感染的美国的故事。游戏前半部分在紧张刺激的冒险过程中,把玩家带入到了男主人公的世界里,玩家在游戏过程中慢慢地培养了与女孩的类似亲情的情感。慢慢地,随着游戏的进程,你们快要走到了终点,你也将要完成整个任务,不舍的情绪开始涌现。

接下来我们就迎来了游戏的结局,男主人公触碰到了事情的真相,他做了一个他自己的决定。我觉得我还是不剧透了,万一读到这里的你对这款游戏产生了兴趣。

游戏的结局把艺术性推到了高峰,你和男主人公做了这么一个决定,即使这个决定即愚蠢又荒谬,这个决定即自私又残忍,这个决定你想不到任何对的地方,但是你和男主人公就是这么毅然决然地这么做了。如果这是一部电影,那么这样的情节在电影史上虽然仍然出彩但是你也能找到同类型、探讨同样主题的电影,可是这是一款游戏。

当你跟着游戏的主人公经历重重阻碍,带着强烈的代入感走向最后一章的时候,你迎来的结局,那种感受是与电影所带来的有巨大区别的。你不再是一位旁观者,你就是男主人公本身,他的经历、他的感受、他的决定所导向的游戏的结局也成为你经历一切所得到的结局。这就是游戏的魅力吧,更强的代入感,更浓郁的氛围,最终导致那久久不能自拔的深刻感受,以至于时至今日我也记得那时这个游戏给我带来的冲击。

结语

那么这款游戏适合谁?它适合任何一位因为《那个杀手不太冷》而动容的,喜欢《生化危机》系列的紧张氛围的,或是对人性探讨充满兴趣的人。这也是一款适合“视频游玩”的游戏,也就是通过他人录制的视频获得类似的游戏体验,如果你对“以真菌感染者为题材的第三人称生存恐怖动作冒险游戏”不感兴趣的话,或是没有机会再亲自玩这款游戏的话,视频通关是个不错的选择。

最后,原计划于今年5月发售的「THE LAST OF US - Part II」再次延期,这次疫情的影响力比想象中更大了些,不过好事多磨我也不差再等些时日了。对于这款续作虽然抱有巨大的期待,但是我也同样害怕如果强行续写的故事将会破坏原本出色的结局。

兴奋地搓搓手!

附录

这是结语也是序

2014.3.29

又是阴雨蒙蒙的一天,不知为什么,下雨天总会变得惆怅起来,原本美好的事物变得索然无味。以前每次说雨天心情不好的时候某人总会吐槽,你又不是花,雨一下就谢了。之后我总会反驳道,下雨了花才开心呢,你才是花,你全家都是花。每每在雨天总会想起这件事情,嘴角不禁扬起微笑,之后便又开始了习惯一般无法改变的雨天的惆怅。于是在这样的时候总适合写些东西,不过这当然不会是作业和论文。

其实很多时候,写东西是给自己看的,所以哪怕只有一个观众也并不会影响自己的兴致。曾经用空间写过自己的心情,后来大了,忍受不了自己过去不成熟的样子,设置成仅自己可见以后便作罢了。用过微博分享过心情,终发现那是一个物欲八卦横飞的地方,更适合分享和见识。想用微信朋友圈,却发现自己的朋友圈早已荒草丛生,熟的不熟的半生不熟的,更有家人亲戚老师,让人提不起一点兴趣。曾经还以日记的形式写邮件给远方的人,3分钟热度随着一天天积累起来的睡觉前的懒惰变成了300多封邮件静静地躺在了那个专用的邮箱里面,虽然有时候去打开翻翻还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每次写东西总会花上不少时间,总想着接下来该写些什么,该怎么写,这样写别人愿不愿意看,看完会不会骂我。就像考试时候的作文,我总要花大量的时间来构思,以致于每次我都会先看作文题目在考试最最开始的时候,一边我有整场考试的时间开酝酿我要写的东西,以便呈现出最好的文字。算是个癖好,实在难以改掉。

那在这里我该写些什么,除了像这一篇我都不知道是什么的毫无重点的文章以外,应该还会有我在学校里的经历,过去的回忆,还有一些生活中的琐事。但是我暂时没有想过那么多,以后细说便是了。

2017.1.21

在过去的一个地方我曾这么写道,再次翻出来,放在这里似乎也没有显得那么突兀。有人说我有些念旧,现在看来连过去写得序都不愿意放下的自己的确是这样,可是我把这叫做收集癖,对事物轻拿轻放、小心翼翼。

依旧是一个雨天,就像预示另一个开始,谁知这三年经一晃而过。那里的文章没写几篇,自己却不再是那个少年,要问我这段时间都做了什么,小说散文,粮食蔬菜,和你也没有什么区别。

我们都是旅人,在自己生命的旅行里,时而蹒跚着,时而奔跑着,那一路风景,不知你是否记得记录下来,星空大海,草原高峰,不知你是否经过。有一天,这里将布满收藏,关于文学,关于爱情,来往经过的旅人们放下脚步,驻足欣赏,旅人的世界不会荒凉。

2020.4.11

依旧是个下雨天,依旧是一晃而过的三年,正如你所看到的,这是一篇新的序言也是一文结语。

也许是时候做个简单的总结了。首先从发文章的频率上,这些年似乎保持着每个月1-2篇这样,偶尔还会因为种种原因忘记这回事只能拿近期的日记来凑数,避免自己消失在网络世界里。不过从去年开始这个频率高了许多,今年更是每个月都在网站上发表了六篇文章,似乎是变得高产了。如果问我原因的话,的确是素材更多了些,并且我什么都愿意写了,对表达很多事情少了顾虑。

比如我更愿意在博客上表达我的情感了,我的喜欢,我的讨厌,我的伤感,我的思念,它们不再像原来那样被我小心翼翼地藏起来直到连我自己都忘记了;而且越是让人深刻的事物,我越是愿意记录下来,或者说是胆子大了,想到什么写什么,也不愿在乎谁会看到,或者别人看到会想什么。这大概要归功于年纪大了,值得在乎的事情变了,很多事情自然就看淡了。

这段时间我当然也经历了更多的事情,我没有因为这些经历对某些事情变得无感,这些反倒是让我更容易共情我在意的事物,更珍惜我眼前的或是在手里的东西。我用文字纪念它们,纪念我的成长,我的情感,我的经历,我的想象。

“斑马斑马,你不要睡着啦,我只是个匆忙的旅人啊。”

是啊,我只是个匆忙的旅人啊,我从一个城市来到了另一个城市,我从一片未知向着另一片未知而去,我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我会止步于何处,我无从知晓。我只知道我终将双手空空地离去,就像我来的时候那样。

然而生命给予了我无法被我忽视的存在,我便用尽全身力气和每一口呼吸去接受并感受它,无论这旅程是丰富抑或平淡,我无处逃避。

我拿起笔,把这趟旅程里所感受到的、想到的、看到的记录下来,也就是那些“以后细说便是了“的事物。感谢来往的你们愿意放下脚步,驻足欣赏。

后记

最近疫情的缘故,闲暇的时间一下子多了太多,我便做了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搭了个可以自己完全控制的网站,把原来自己小站的东西全都搬了过来。我把这当做是一个新的节点,一个新的开始,所以趁着这个机会写了一篇可以看作是总结也可以看作是序言的文字,也就是俗称的“承上启下”。公众号依旧会同步更新,但是一些例如小结、吐槽、小情绪等不太“上台面”的东西就只在网站更新了。

  • © 2014-2024 Jason Yan
  • PV: UV:

请我喝杯咖啡吧~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