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来看的时候

偶然登陆了一下似乎已经被自己忘了许久的QQ,看了眼曾经加的群,和同样许久没有上线的好友们,一切都索然无味。正当决定下线时,偶然想起被自己锁起来的空间,突然心血来潮决定前去看一眼。

看着以前写的东西有种熟悉的感觉,不知是因为人本就是这样遵循着想做的事情一步一步成长的,还是因为生活本就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相似又稍许不同。

首先,我发现早在2009年我就在日志里写一些关于游戏的内容了,有关于游戏展会的点评,还有一整年游戏业界的进程,还有自己喜爱游戏的评价。没想到已经过去十年,我也不曾想到十年后的现在我又开始了写关于游戏的文章。

同样是2009年,我写下了一篇名叫“九月的一个小结”的日志,我看着自己刚写完不久的名叫“五月小结”的博文竟有些想笑,我甚至连“小结”这个词都原封不动地沿用至今。那篇小结的开头:

今天是2019年9月25日,写下时间的原因是为了以后再回来看的时候可以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写的。(考虑得好周到啊)

事实证明我真的回头去看了,的确是“考虑周到”。那时正转学到一个新的地方一个月不到,发生了不少事情,我便以这个月的所见所想为题材,写下了这第一篇每月小结。十年间,无数篇“小结”静静地躺在了属于它们的地方。似乎未来我也不愿停止写类似的东西,它更像是一种我生活的证明。

空间里还有不少读后感和观后感,不过关于看的内容大多是被老师安排的假期读物。似乎需要感谢老师培养了这记录的习惯,读书笔记、读后感这些当年让人觉得十分麻烦的东西放在现在却成了一种兴趣并乐此不疲。

日志里面还会有一些初中时代写的作文,其中一篇我觉得适合本次的主题。(凑字数)

消逝的风景

一根修长、光滑的细勺在装满咖啡的容器里不断地打转着,午后舒适的阳光下参杂着从母亲手里散发出来的悠闲和安逸,我坐在一旁,静静地欣赏着这支咖啡杯里的圆舞曲。

记忆的长廊开始浮现出一幕幕零碎的片断……

我记得这是一个宁静的下午,那时还没有紧张学业所带来的各种烦恼,阳光下,只有我儿时轻松自由的生活。

“妈妈,为什么你不让我喝咖啡啊?”我的言语中透着稚嫩。“因为你还小,还是听我的话吧,等你长大了,我会同意的。”母亲脸上洋溢着那种母亲特有的慈祥。我坐在一把精致的小木椅上,欣赏这风轻抚草地的韵律,品味那蝶恋花的故事。母亲一手持着那道杯上光滑的弧,一手抚摸着我那短短的黑发,舒适又温暖,更不会感到那种由衷的不自在。

渐渐地,阳光变得越来越柔和,杯子里的咖啡倒映出了那轮挂在西边通红的太阳,红的绚烂,红的妖艳,更是把周围的云彩都染得通红。也许那时的我还不是很清楚这是夕阳和彩霞共同演绎的画卷,但我一定已学会欣赏,享受这天籁般的画面。

风景似乎开始淡去,就如同咖啡里的糖那样,随着旋转的细勺开始慢慢溶解,渐渐消逝……

这零碎的记忆让我留恋,留恋那时的一切。留恋风轻拂脸庞的感觉,留恋母亲轻抚额头的画面。遗憾的是,这样的风景已经消逝。

我的生活中再也不会出现那把精致的木椅,取而代之的是那把亲切的课桌椅和旁边伴随我的书包;我的生活中再也不会出现如此宁静的下午,取而代之的是那些被紧张学业所塞满的课余生活;我的生活中再也不会出现当时享受夕阳的心情,取而代之的是初三学业所带来的压力。以为这一切都已经消逝,只有遗留的记忆在闲暇时不断地重演。

虽然如此,每个人依旧会怀念过去,即使它只是一道消逝的风景,因为它是优美的,令人陶醉,令人向往;每个人依旧会怀念过去,即使它已经不复存在,因为它是深刻的,难以忘却,不可磨灭。

2010.10.23 于上海

十年过去了,我依旧会怀念过去,值得怀念的事物也更丰富了些。我看着空间里那个十年前的自己,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它是那么让人觉得熟悉,但又不同。不知十年后,我“再回来看的时候”,是否依旧是如今天这般所思所想。

最后,我关闭了网页,关掉了那个名为“此空间已被查封”的空间。窗外晴朗温暖,不如出门散散步吧。

五月小结

还没来得及好好感受这年春天,它便送指缝间悄然溜走了,连个尾巴都没抓住。

这个月少些了阴雨,多了些阳光,少了些苦涩,多了些甘甜。这个月越来越动荡的世界让人彷徨,却又让人越发珍惜那些生活中的小确幸。窗外那纷飞的尘土,那嘈杂的声音,让人迷了眼,让人分了心,让人乱了意;转过头看到身边那慵懒的身影,那柔软的叫唤,让人回了神,让人定了心,让人咧了嘴。

接着夏天便来临了,伴随着雷声和南风。

这个月看完了一本拖了很久的书《台北人》,Kindle上的批注从2018年一直持续到了这个月,好在里面的每个故事都是独立的,就算中间断了也没有任何关系,所以它很适合想每个晚上睡前读一篇故事的人。这让我想起小时候每周日傍晚去学校的路上总会在街边的书报亭买一刊《故事会》、《读者》、或是《青年文摘》,睡前读一个有趣的故事,总能睡得更香甜些。

以此为契机我用「Notion」写了一页公开的笔记,里面附有我这一整年想要读、正在读、已读完的书目,除了读完后简单的评论以外,我还会说一说和书本身的故事。希望在这疫情还没结束的日子里,完成些以前一直想看却因为种种原因停下的书籍。这个内容也被放在了网页主页左侧菜单栏的「正在读」里,与来自我Apple Music个人电台的「正在听」和来自最近正在追的剧集电影的「正在看」并列放在了一起,得空时可能把「正在看」也做成类似这次的书目一样的形式,总之慢慢来吧。把它们做成公开笔记的好处便是,我可以随时在笔记本软件里(无论是电脑端、手机端还是网页版)更新,因为大多更新往往只是感想类的短短几个字,也就不用大动干戈更新整个网站了。

这个月开始把日记的频率慢慢从每周1-2篇加到了几乎每天都写,也算是在这段闲暇时光里让自己过得更充实的方式吧。

疫情似乎有了好转的迹象,六月开始这个城市便打算慢慢复原了,的确是期待很久出门吃饭逛街了。这个月开始我实在是闲不住,一得空就出门散步或是去买菜,好在家附近也没什么人,走在大街上倒也安全。

愿一切如初,早日回到原来的样子。

八十四

离愁弥漫世界,在无际的天空中生出无数的情境。

就是这离愁整夜地悄望星辰,在七月阴雨之中,萧萧的树籁变成抒情的诗歌。

就是这笼压弥漫的痛苦,加深而成为爱、欲,而成为人间的苦乐;就是它永远通过诗人的心灵,融化流涌而成为诗歌。

羡慕是常态

之前与人讨论过关于时间分配的问题,如果把一天二十四小时分成三份,八小时用于休息,八小时用于工作和学习,八小时用于娱乐和兴趣;它们分别对应生理必须需求、生活必须需求、以及生活非必须需求;再直接一点讲就是,不做立马会死的事、不做以后会饿死的事、以及做不做都不会死的事。这次想讲讲那些做不做都不会死的事。

常听到有人羡慕别人拥有的,例如身材、学识、技术等等,无法否认的是羡慕别人拥有的并且自己所没有的是一件合理且常见的事情,我们或多或少,时常有类似的感受。我们会羡慕年轻却有突出学术成就的人们,我们也同样会羡慕身材管理一丝不苟的人们,我们还会羡慕家庭条件优渥或是家庭和睦友爱的人们,不管有没有被注意过,这样的情形总是时不时发生在生活的各个角落里。

也许用于休息的时间十分相似,用于工作和学习的时间也较为固定,但人们对那八小时用于娱乐和兴趣的时间分配总是千差万别。有人把这时间花在健身房、运动场,有人把这时间花在电影电视剧,有人把这时间用于更多的学习工作或是休息,我们因为自己的喜好、生活的节奏、别人的看法、客观的压力等等不同的因素,有意无意地给自己安排了人生的每一天。

也正是因为这不尽相同的每一天,让我们有了羡慕的地方,我们羡慕的难道是真的是身材、学识、技术等等本身吗?其实仔细想想,我们羡慕的是别人花在它们身上的时间和决心,试想我们真的羡慕别人与生俱来的东西吗?如果一个人天赋异禀,我们并不会产生太多的羡慕之情,因为我们知道很多东西是我们无法拥有的。

比如相比羡慕电影明星长得好看,我们会更羡慕他们能轻松赚到我们工作很久才能赚到的钱。其中的道理是长相还是得靠天生,而他们花了时间去读电影学校、花了时间去慢慢包装自己提升知名度,这才是他们能靠脸吃饭的基础,我们会思考,也许我们把时间花在这个上面,走了那一条路的话是不是也能得到他们所拥有的。同样的,我们羡慕别人身材的时候,我们会思考如果我能把时间花在运动上,有控制饮食摄入的决心,我们是不是也能得到他们所拥有的?

进一步想,时间本就这么多,当你每天花时间在某个爱好上时,你也会相对应的减少花在另一件事上的时间,也就是说,你不可能指望一个人有突出成就的同时还是一个朋友众多、肌肉漂亮、还去过无数地方旅行的人(随手举的例子,大概体会一下就行),因为时间的问题,这样的情况很难被允许。当然如果真的有这样的人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在羡慕的是同事,我们应该思考他们是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可以让很多需要长期经营的事情同时发生并且被规划在每一天的日程里。

最后稍微总结一下,羡慕是常态,因为我们永远也不可能把时间花在每个方面,总会因为不同的时间分配造就不同的长处。当把这羡慕的情感当作是更合理管理时间的动力,并且在羡慕别人的同时,思考一下自己是不是也愿意坚持把时间投入在此,生活也就变得轻松些了。

「还愿」恐怖解谜以外的思考

前言

「還願」是赤燭遊戲「附1」在Steam上发行的一款第一人称视角恐怖解谜游戏(此描述来自于维基百科),本游戏选定于2019年2月19日解锁,因为这一天刚好是上元节。

我一直不确定要不要写关于这款游戏的文章,因为一些政治原因「附2」,这款游戏现在已是查无此游。我第一时间就在Steam购买并游玩了这款游戏,因为事件发生后我已经游玩了本游戏,再加上购买游戏附带了草东制作的原声带「附3」我也已经备份到了自己的电脑上,于是抱着白拿总是不好的心态,我就没有跟着退款。(是的,现在它依旧在我的Steam游戏库里。)

在开始之前,我要表明一下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我并不是在推荐游戏,也没有试图去为它或是他们工作室洗白,我只是想借此机会单纯以游戏出发的艺术的角度来让大家了解这款游戏,以及游戏背景所带来的多种思考。因为无论是这款游戏本身的艺术性、游戏主题、或是跳出游戏本身的部分都让我有很多想表达的。

剧情背景简介

游戏讲述的是1980年代的一个台北的公寓里一家三口的故事。当红玉女歌手巩莉芳在与知名剧作家杜丰于结婚后,因为男主人的大男子主义不愿意再让妻子复出歌坛养家,而自己的剧本也逐渐不合时代潮流,所以家里的经济状况堪忧,这是日后他们争执的起因。女儿杜美心以“和妈妈一样成为大明星”为愿望,被家里寄予重望,但她却在参加选秀节目《七彩星舞台》演唱时失常,后由于被父母无尽的争吵与被给予重望所带来的压力,开始喘不过气、无法唱歌。

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也就是杜美心一家所在的公寓。

起初发作时,杜丰于向神棍何老师请益,并请示“慈孤观音”「附4」。美心在服药及杜丰于的陪伴下逐渐康复。只是杜丰于误以为是美心得到慈孤观音的庇荫才得以康复,这也让杜丰于开始越来越相信“慈孤观音”。接着随着美心的病情因为夫妻的争吵再次恶化,至医院检查后仍查无生理病因,杜丰于便继续去求助何老师以及“慈孤观音”并越陷越深。妻子巩莉芳试图把丈夫拉回正轨却被视为不虔诚,最后妻子只能回了娘家,等待重返演艺圈生计稳定后再回来。

于是原本的一家三口变得分崩离析,一步步走向了悲剧……

游戏想讨论的社会问题

本款游戏披着恐怖的外衣,其实想要探讨的是社会问题,批判因为经济发展、封建思想等存在的现象所造的负面问题,并最终导致的家庭悲剧。

游戏的背景是1980年代,那时正值台湾解严前夕,政府的管制力度变得松弛,于是娱乐、宗教变得百花齐放。人们的思想行为也同样被这些娱乐、宗教所驱赶着,有些盲目,也有些无知。

那时的台湾也处于“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时期,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同样带来了一系列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例如因为经济发展,使得人们更加相信风水和“宗教”(不仅仅是普通的宗教了,还有众多以敛财为目的的组织)。虽然人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是赌博游戏也风靡民间。也就是这个时间,人们开始信奉各种奇奇怪怪的神,并试图从他们身上得到关于大奖提示的只言片语。

游戏里的男主人养的龙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当时的台湾社会,产生了一种养龙鱼的风潮,因为龙被视为能够招财,那自然龙鱼的价格也是节节攀升。龙鱼又被视为一种身份的象征,那么男主人花大价钱饲养龙鱼也就有了理由,一来它可以让自己有面子继续活在知名剧作家的光环里,二来它给了自己招财进宝的美好憧憬。

游戏中的红龙鱼,因为杜美心把不想喝的药都倒入了鱼缸中,最后死去。这是一个隐喻,杜美心曾说过小鱼和她一样可怜,最后他们的结局也一样,死于鱼缸/浴缸,浸药身亡。

除此之外,人们也开始祭拜各式牛鬼蛇神,就例如游戏中的“慈孤观音”。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人们的嫉妒心和想走捷径的心理,试想当周围的朋友们开始赚了钱以后,而你还在原地打转毫无头绪时,你会想着是不是自己有什么没有做的。如果此时你听闻祭拜“慈孤观音”十分奏效,那么你就会想着去尝试。游戏里的“慈孤观音”从玩家的角度来看,我们当然知道它是以敛财为目的而来骗人的,于是本就经济状况每况愈下的男主人把大量的钱财送了出去,并且越来越依赖“慈孤观音”,不再相信专业医生,也不再积极改善经济状况,于是导致夫妻关系破裂和更多悲剧上演。

游戏中男主人杜丰于深信不疑的“慈孤观音”,「附4」中有更清晰的图像以及形象分析。

类似的例子在游戏中还有很多,就不多说了。可以想象的是,经济的发展下,社会变得浮躁,越来越多的机会也让人们有了想走捷径不劳而获的心理。那么现在国内也处于一个高速的经济发展时代,人们是否也变得浮躁了?这款游戏里的种种场景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不就是因为它们真实并且映射到了我们正所处的社会,我们所经历、所看到的事情吗?

恐怖解密类游戏值得借鉴的地方

这款游戏的本质是恐怖解谜类游戏,此类游戏因为一般都比较小众,玩家群里数量也远不及其他类型,比如热门的第一人称射击游戏和动作冒险类游戏。所以当有这么一款中文制作的恐怖解谜类游戏发售时,我也是相当兴奋的。

来说说这款游戏作为恐怖解谜类出彩的地方。首先是本款游戏采用了第一人称,可以想象的是第一人称所带来的身临其境感是超过平面类游戏的,当然代价是更复杂的3D场景设计,开发成本的变高和游戏类型的小众本身就是矛盾的。这也是为什么此工作室的上一作是2D平面类的,而本作因为上作的成功获得了更多的资金支持,所以转而使用更有恐怖效果的第一人称。类似的第一人称恐怖类游戏还有「逃生」系列,也是通过第一人称所带来的身临其境感,同样利用了视野盲区、局部灯光等手法来让玩家体验到更真实的恐怖感。

这一幕是没有开灯的黑漆漆的房间,仅仅靠打火机微弱的灯光来照明。

其次,本款游戏把场景分类以后,几个场景之间互相独立,但又有联系,随着剧情的推进,每次场景还会因为剧情而发生整体的变化,例如新的装饰或者背景声音,这有助于玩家在推进度的时候确认自己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一方面这需要制作组的用心,因为每次触发剧情都会有新的场景设定本身就是需要更大投入的制作。除此之外,制作组对于玩家可能会卡住的地方也做了处理,所以总体来说解密部分变得友好许多,并且每次有进展就会有场景上的反馈,让人更有继续玩下去的欲望。

最后,可以从精致的过场动画和丰富的贴图素材看出来,这款游戏制作精良,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要是流程再长一些就更好了,即使故事本身已经十分完整。作为一个独立游戏工作室,已经是很优秀的作品了。

两岸青年的反应

接着来说点游戏发售以后,事件发生以后所发生的事情。

在“墙外”生活了快六年,我也同大多数身处异乡的人一样,喜欢观察YouTube等平台的评论,我总能注意到评论里关于两岸的话题引来无数的谩骂。令人痛心的是,原本相对和谐的Steam社区也因为此事激起千层浪,两岸青年你来我往,谁也无法理解对方,于是双方僵持不下。

此事还造成的两个结果,首先大陆这边的玩家纷纷退款,原因也很好理解,就是不愿花钱支持有此政治立场的工作室。接下来因为这件事被对岸绿党炒作,媒体大肆以“限制言论自由”等话题做文章,使得台湾的年轻人纷纷购入游戏支持本作,最后在“宣传”下,此游戏在Steam销量暴涨。

也许这只是网上关于两岸问题的其中一个小小的缩影,多年来的隔阂以及相互的不理解早就了如今两岸青年在网上无尽的“文战”。这次因为主题是游戏,我也不多继续花笔墨来讲我自己的看法了。

游戏的Steam评分从特别好评一路下滑。

结语

其实不难看出我对这款游戏本身是赞美的,游戏素质值得肯定,如果抛开政治因素,我会毫无顾虑地推荐它。所以我十分不愿意看到这一幕幕,我真切地希望这一切都没有发生过,工作室发行的此游戏也没有夹带任何私货。如果这样的话,我还是会像原来那样称其为“国产游戏之光”,这款游戏也会因为其本身优秀的素质,引发人们对制作者想表达的内容产生思考。国内的投资方也不会放弃对其工作室的投资,那么也可以预见他们会开发出更多的作品,这篇文章的侧重点也会是它如何优秀。

但这假设终究是不现实的,我们都没法改变这已经发生的一切。现在的结果就是,此游戏被彻底雪藏,消失在了大陆所有的网站上。又因投资方100%都是大陆这边的公司,不仅仅撤资,还要求下架了Steam,于是本款游戏在Steam上也被完全下架,再次上架也遥遥无期。接着,因为此事件,游戏工作室再无可能拿到任何来自大陆公司的资金,并且也再无可能进入大陆市场,单靠台湾市场也无法撑起整个游戏开发的流程,那么最终结果只能是工作室解散、重组,要么以其他方式回到游戏业界,要么就彻底消失在玩家的视野里,实在是令人唏嘘,让我感到十分惋惜。

附录

「附1」 赤燭遊戲:来自台湾的独立游戏团队,「還願」是他们开发的第二款游戏,开发的第一款游戏则是发行于2015年的恐怖解密游戏「返校」。

「附2」 一些政治原因:2019年2月21日,有玩家發現還願遊戲場景內一張符咒上印有「習近平小熊維尼」的篆體印章,符咒旁則寫著臺語諧音「你嘛八七」(「你也是白癡」或「你妈白癡」)的「呢嘛叭唭」四字咒語,合起來就是「習近平小熊維尼你也是個白痴」或「習近平小熊維尼你妈白痴」,疑似侮辱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習近平。该场景的截图随后被上传至PTT和品葱等论坛,有台灣玩家在论坛发文聲稱此游戏成功愚弄了中國玩家。該事件於2月23日引發中國大陸玩家的愤怒。(来自维基百科

游戏中引发事件的咒符

「附3」 草东没有派对制作的原声带:除了同名歌曲以外,还有游戏的片尾曲「码头姑娘」,以及12首游戏配音原声。

附上「還願」同名主题曲的链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6AqUz7IlXI

「附4」 慈孤观音:游戏中原创的神明。“慈孤观音”为四臂,佛教中的确有四臂观音,是观世音菩萨的应化身之一。游戏中“慈孤观音”下双手持有莲花,上双分别持有佛教的铃铎与道教的日月宝扇;头部有经过改造的太极符号,头部延伸出的两支牛角应是结合了佛道二教中的神明坐骑牛。“慈孤观音”头顶有一尊更小型的观音,这是参考了“大士爷”的形象,最后“慈孤观音”的双脚呈现赤脚叠坐的姿势,并且脚趾甲呈深色且锐利,此造型没有直接来源。关于“慈孤观音”的名字,则是参考了紫姑,是一个喜欢为人占卜凶吉的“厕神”,相传紫姑在正月十五被杀害,本游戏发售的这天上元节也就是正月十五。厕神又对应了杜美心最后的结局。总的来说,可以看出“慈孤观音”参考了佛教和道教的神明,以符合台湾民间佛道混合的情况,并加以邪鬼元素,表明其非正道神明的身份。

慈孤观音画像

「附5」 事情已经过去了一年多,虽然风头早已过去,但是还是因为某些原因,在公众号上的本文有所删减,请见谅。

春末夏至

一举超过了三十度的今天,象征着夏天的到来。

夜晚的一场雨浇灭了白天那炎炎的烈日,雨水的滴答声让人沉浸在无穷的回忆里,思绪飘到了宁静的窗外,飘到了遥远的对岸,飘到了久违的地方。

大一结束那年的这时候,似乎也是这样的天气,炎热的一天结束于一整晚的雨。那时候刚从学校宿舍搬进公寓,和室友去宜家买了家具,那时正值期末,每天忙得焦头烂额。我记得买家具那天才考完第一门,很快还要考试。第二天家具到了,我们连夜把三张床搭了出来,就这么在新家过了第一晚。

那晚身上总是黏糊糊的,就算把所有的窗都打开了竟还是有些闷热,也不知道是因为忙了一晚上的内心燥热,还是因为春末夏至的那被炎热天气蒸发的水气。

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没有睡着,接着一想到第二天下午还有考试就更难以入眠了,便看着百叶窗缝隙里对楼隐约零星的灯光,还有空中朦胧却依旧明亮的月亮,一切都是那么让人恍惚,却又真切存在在眼前。

浩瀚宇宙,我不过是这万物中缥缈一粟,大千世界,我不过这茫茫人海中普通又孤独的一人。

我为何出现在这里?这一切是早已冥冥中注定的结果还是一切又会随着我的改变而改变。

人总是不断经历着相聚和别离,从古至今,从小到大总是如此,过去的人似乎永远消失在了记忆的长河里,只有在思绪万千的深夜里才会偶尔被唤起。

那晚伴随着凭空跳出的奇怪想法,渐渐在未知中结束了。醒来早已接近正午,赶忙收拾完便开始准备接下来的考试。

紧接着,一切便在最后一场考试结束后结束了,我看了这个城市最后一眼,就踏上了飞向上海的飞机,回到了久违了的上海。那是一种熟悉又兴奋的感觉,就像是久旱逢甘霖般,第一次时隔将近一年的重逢是那么令人欢喜。

从恍惚中惊醒,回忆戛然而止,我也不愿再继续想下去了,不然这又将成为另一个难以入眠的夜晚。

我似乎闻见了五月特有的,青草被雨水打湿以后的味道,它从几年的那个夜晚穿过岁月钻进了我的鼻腔,

夜空中,星辰轮转,人世间,聚散反复。一切就像是无一例外的进程,一切就像是无法挣脱的宿命,在每个人身上交迭重演,这一幕幕似曾相识,这一段段离合悲欢,相交层叠,时而相吸时而相斥,组成了这浩瀚宇宙和大千世界。

星光如此璀璨,
风也如此柔媚。
夜是太静谧了,
旷野也太岑寂。
今晚天上想有豪华的夜宴,
广庭密布着银色的灯烛。
今晚天上仿佛晶莹的花园,
海上开满洁白的水仙。
我愿倦怠的人慢慢入睡,
轻轻打开你梦的门扉。
愿弦月的微波流进你的梦,
让你困乏的心灵得到洗沐。
明天阳光将要燃烧你的窗帘,
你会看见原野到处长满花的树。
——「春夜」杜谷

「Ulysses」三个月使用感受

距离完全开始使用Ulysses来完成几乎所有的码字任务已经差不多三个月了,我对这个软件一直颇有好感,实际体验下来也确实十分精简好用,今天我想大概讲一下它为什么能提高我的码字效率(有可能是错觉)和它如何改变我的码字体验。

【壹】简洁美观的交互界面

美观漂亮的界面总能在第一时间给用户的观感留下好印象,并且提高用户持续使用的欲望和动力。简洁有效的交互方式可以降低使用软件的学习成本,并且能够更加直接地使用常用的功能。

Ulysses在macOS、iOS、iPadOS均支持暗黑模式,这有助于在夜晚也就是我效率最高的时候将屏幕亮度降低,减少视觉疲劳,并且能在全黑的场景中减少屏幕的亮光对周围的影响,比如在飞机上使用电脑或者iPad码字这样的场景这点就十分有用。

开启暗黑模式以后没有了大面积白色背景

Ulysses提供的三级页面不仅逻辑清晰简单,还十分整齐便于整理。在一级菜单里,你可以在本地或者iCloud创建一个类,这个类你可以当作是文章的种类:博客、日记、游记等等,此时,你的二级菜单就是这个类别里独立的文章;你也可以把它直接当成一本小说,那么此时你的二级菜单就是这本小说的每一章节。为了方便分类,一级菜单也可以归类,可以当作是文件夹的功能。最后,三级菜单就是你要写的文章本身。

从左到右分别是一级/二级/三级菜单

【贰】自动保存与实时同步

如果说交互界面是开启优秀使用体验的第一把钥匙,那么自动保存与实时同步就是第二步。

设想一下使用Word来写一篇文章的过程,首先你需要打开你的Word并且新建,此时你需要考虑文件将保存在哪里,在选好保存位置以后,才正式开始写作。结束的时候需要按下保存,确认一切都没有问题以后再关闭窗口。

如果使用Ulysses呢?只需要打开软件,并且没有任何加载等待的时间,点击上方的新建就可以直接开始写作了,结束的时候也并不需要保存,因为所有的修改都是被实时保存在本地或者iCloud上。如果你在Mac上写到一半要出门也不需要担心,因为iCloud可以同步任何进度,所以你可以在交通工具上使用iPhone继续,也可以在咖啡厅拿出iPad继续。

可以在iPad、iPhone、Mac间实时同步

【叁】友好的兼容性

Ulysses支持Markdown,所以我目前还有一个使用方式,在一级菜单中建立一个链接到我博客文章的外部文件夹,这个文件夹就是网站存放所有推送文章的地方。这样做的话,我可以直接在这里写下文章,不需要其他任何复制或移动的操作便能更新我的网站了。

个人网站的推送文章所使用的文件夹,改变了图标方便识别

除此之外,软件本身支持直接发布文章到Medium、WordPress以及Ghost,如果恰好也在用他们的服务的话,我相信体验会更加出色。

结语

写作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专注,当你把Ulysses全屏以后,整个屏幕里除了你写下的文字便什么也没有了,这样的设计对于专心写作有很大的帮助,可以让你更好地沉浸其中。

Ulysses当然也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在价格方面美区和国区分别是4.99刀和28元每月,这对于大多数非文字工作者来说显然并不便宜,毕竟其他类似定位的笔记类软件几乎都可以免费使用(当然付费的会员可以获得更多功能)。Ulysses并不提供任何免费版本,如果仅仅每周写一篇或是每个月写一篇文章的话,的确是贵的。不过你也可以把这个当作是鞭策自己提高生产力的方式,钱都花了,能不多写写吗?

最后,如果你是一个文字工作者,或是时常写文章、日记,不如试试它提供的一个月的免费试用(郑重声明:Ulysses没有给我提成),说不定你就和我一样爱不释手了。

Ulysses在App Store中的介绍页面

「阳光普照」后的一些想法

由于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附1」,56届金马奖似乎没有了往届那种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样子。本来我也没有再花过多时间关注,但因为偶然看到了本届最佳影片-「阳光普照」的影评,其探讨的家庭让我十分感兴趣,于是我便花了150分钟时间在Netflix「附2」上把这部电影从头看完了, 感触良多,遂提笔记录一下。(以下不涉及剧透。)

不愿表达的爱

亲情是贯彻整部电影的主题,父亲对孩子,还有兄弟之间,都在这部电影里一点一点地被慢慢铺开,细腻也动情。

电影里的一家四口里,哥哥「附3」品学兼优,弟弟却到处惹麻烦,父亲甚是都不愿意对外承认有这么一个小儿子。但毫无疑问,父亲还是爱他的,只是一切都没有放在台面上,甚至都没有让他知道,这样的爱没有声音、没有具象,却简单直接。

不禁想到,似乎我从小感受到的亲情也是如此,它不会被轻易说出来。我似乎很少听到过家人直接对我说“爱你”,但假期里每个我赖床的工作日,餐桌上总有母亲留下的纸条和切好的水果,锅里的粥依旧温暖。我也不知道怎么直接表达对这一切的感谢,只能在他们生病时多去探望,节日时送去祝福,想起来就去慰问,似乎我做的也就这些。

我们总是羞于表达自己的爱意,更倾向于把它放在行为里、寄托在物品上,我们用一句“吃饭了吗”、“在干嘛”表达我们的关爱。也许是文化,也许是难为情,也许越熟悉的人我们就越难以直接表达情感,我们把那其实是爱的情感掩饰了一些,让它变得委婉朦胧。我也不例外,一直以来都是这么做的。

那需要改变吗?似乎也无从下手,每每望着母亲在浦东机场送我离开时紧紧盯着我直至我消失在她的视野里的样子,我便鼻头一酸。接着拿起手机给她发微信“回去的路上开车注意安全”,她便回道“你要照顾好自己”。也许她还有很多话没同我讲吧……

坏小孩真的坏吗?

电影里,故事是因为小儿子与他的好友“菜头”砍伤了人开始的,这个菜头就是所有人眼里的“坏孩子”、“小混混‘,大人们避着他,讨厌他,让自己的孩子远离他。但电影里交代了很多菜头的背景,他家里只有一个年迈的奶奶,和小儿子不同的是,他得不到家里的任何帮助,这么一想,他的“坏”似乎是他唯一的出路。菜头如果不坏,他的出路在哪里?如果有选择的话,谁会愿意过上到处树敌、动荡不安的生活呢?谁又愿意不被人待见呢?

不过他真的坏吗?电影里的很多细节中可以看出来,他似乎还是有善良的一面,他虽然坏,但是没那么坏、坏得不彻底、坏得不极致。也许是他用所有人都看得到的坏来武装自己,让自己变得强大,因为只有他自己可以帮他。

我们有时候似乎把善恶看得太重了,以至于忽视了它背后的起因和过程,我们一棍子打死了我们认为恶的事物,忽视了其中那藏着的一点点善。于是坏的人越来越坏,越来越难以被理解,那一点点善也越来越难以被看到了。有时候同情一下不一定是坏事,说不定那一点点善便开始萌芽了。

我一直觉得善最为一种正面的、积极的、令人愉悦的事物,人们在做善事、展示善意的时候的感觉的往往优于作恶所带来的负罪感,可能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总是说“这个世界还是好人多”。

有阳光就有阴影

电影里那一家人的哥哥是个所有人眼里优秀的人,成绩好、乐于助人、孝顺。他似乎太完美了,像阳光似的照耀着身边的所有人。

但真的有这么完美的、从来不犯错的人吗?有阳光便会有阴影,哥哥还是做了错事,他的人生至此为止可能从来没有犯过错,除了这次。

同样的,那些看似光鲜的人,毫无烦恼的人,一帆风顺的人,他们背后总有不为人知的一面,就像阴影那样,藏在阳光下的角落里,容易被人忽视。就像我我曾经无法理解什么那些成功的人会轻生、顺利的人会放弃所有的一切、光鲜亮丽的人会选择消失,现在似乎知道了那背后有着我暂时无法体会、无法理解的累。人累了倦了,一切便没那么重要了

「這個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陽,二十四小時從不間斷,明亮溫暖、陽光普照。」

最后,这部电影没有烧脑精妙的故事情节,也没有戏剧的冲突,更没有华丽的特效,但是它拍摄手法细腻,人物刻画饱满,演员们的细节把握精准,让人印象深刻,还是值得花点时间看看的。

附录

「附1」众所周知的原因:怕大家忘记这回事,我简单概括一下就是在第55届金马奖的时候,最佳纪录片环节,一部以“太阳花学运”为背景的纪录片《我们的青春,在台湾》获奖,颁奖时本片导演傅榆在台上发表了“台独”言论以表达政治诉求。最后金马奖遭到抵制与抗议,有关部门便停止了所有大陆和香港方面的电影参加下一届也就是第56届金马奖。个人想法:发表代表个人政治诉求的言论并没有问题,无论怎么想我无权干涉,但是此时如此发言,必须得承担所有后果。金马奖本身的初衷就是希望艺术(华语电影)能够脱离政治和历史问题的枷锁,这也是金马奖这个奖项名字的来源,所以如果借此机会,来弘扬自己的政治诉求,已不仅仅是没有眼力见了,还不禁让人猜测其背后的利益和政治意图。
「附2」 Netflix:多亏了Netflix足够重视台湾市场,这两年有不少来自台湾导演编剧的华语电影及电视剧是由Netflix投钱推出的,比较有名的有2018年的电影《谁先爱上他的》和张孝全主演的《罪梦者》(此剧许光汉也有出演)。
「附3」哥哥阿豪:许光汉演的!
「附4」豆瓣电影主页: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0292777/
「附5」IMDb主页:https://www.imdb.com/title/tt10883506/
「附6」Netflix传送门:https://www.netflix.com/title/81168282

「阳光普照」后的一些想法

由于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附1」,56届金马奖似乎没有了往届那种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样子。本来我也没有再花过多时间关注,但因为偶然看到了本届最佳影片-「阳光普照」的影评,其探讨的家庭让我十分感兴趣,于是我便花了150分钟时间在Netflix「附2」上把这部电影从头看完了, 感触良多,遂提笔记录一下。(以下不涉及剧透。)

不愿表达的爱

亲情是贯彻整部电影的主题,父亲对孩子,还有兄弟之间,都在这部电影里一点一点地被慢慢铺开,细腻也动情。

电影里的一家四口里,哥哥「附3」品学兼优,弟弟却到处惹麻烦,父亲甚是都不愿意对外承认有这么一个小儿子。但毫无疑问,父亲还是爱他的,只是一切都没有放在台面上,甚至都没有让他知道,这样的爱没有声音、没有具象,却简单直接。

不禁想到,似乎我从小感受到的亲情也是如此,它不会被轻易说出来。我似乎很少听到过家人直接对我说“爱你”,但假期里每个我赖床的工作日,餐桌上总有母亲留下的纸条和切好的水果,锅里的粥依旧温暖。我也不知道怎么直接表达对这一切的感谢,只能在他们生病时多去探望,节日时送去祝福,想起来就去慰问,似乎我做的也就这些。

我们总是羞于表达自己的爱意,更倾向于把它放在行为里、寄托在物品上,我们用一句“吃饭了吗”、“在干嘛”表达我们的关爱。也许是文化,也许是难为情,也许越熟悉的人我们就越难以直接表达情感,我们把那其实是爱的情感掩饰了一些,让它变得委婉朦胧。我也不例外,一直以来都是这么做的。

那需要改变吗?似乎也无从下手,每每望着母亲在浦东机场送我离开时紧紧盯着我直至我消失在她的视野里的样子,我便鼻头一酸。接着拿起手机给她发微信“回去的路上开车注意安全”,她便回道“你要照顾好自己”。也许她还有很多话没同我讲吧……

坏小孩真的坏吗?

电影里,故事是因为小儿子与他的好友“菜头”砍伤了人开始的,这个菜头就是所有人眼里的“坏孩子”、“小混混‘,大人们避着他,讨厌他,让自己的孩子远离他。但电影里交代了很多菜头的背景,他家里只有一个年迈的奶奶,和小儿子不同的是,他得不到家里的任何帮助,这么一想,他的“坏”似乎是他唯一的出路。菜头如果不坏,他的出路在哪里?如果有选择的话,谁会愿意过上到处树敌、动荡不安的生活呢?谁又愿意不被人待见呢?

不过他真的坏吗?电影里的很多细节中可以看出来,他似乎还是有善良的一面,他虽然坏,但是没那么坏、坏得不彻底、坏得不极致。也许是他用所有人都看得到的坏来武装自己,让自己变得强大,因为只有他自己可以帮他。

我们有时候似乎把善恶看得太重了,以至于忽视了它背后的起因和过程,我们一棍子打死了我们认为恶的事物,忽视了其中那藏着的一点点善。于是坏的人越来越坏,越来越难以被理解,那一点点善也越来越难以被看到了。有时候同情一下不一定是坏事,说不定那一点点善便开始萌芽了。

我一直觉得善最为一种正面的、积极的、令人愉悦的事物,人们在做善事、展示善意的时候的感觉的往往优于作恶所带来的负罪感,可能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总是说“这个世界还是好人多”。

有阳光就有阴影

电影里那一家人的哥哥是个所有人眼里优秀的人,成绩好、乐于助人、孝顺。他似乎太完美了,像阳光似的照耀着身边的所有人。

但真的有这么完美的、从来不犯错的人吗?有阳光便会有阴影,哥哥还是做了错事,他的人生至此为止可能从来没有犯过错,除了这次。

同样的,那些看似光鲜的人,毫无烦恼的人,一帆风顺的人,他们背后总有不为人知的一面,就像阴影那样,藏在阳光下的角落里,容易被人忽视。就像我我曾经无法理解什么那些成功的人会轻生、顺利的人会放弃所有的一切、光鲜亮丽的人会选择消失,现在似乎知道了那背后有着我暂时无法体会、无法理解的累。人累了倦了,一切便没那么重要了

「這個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陽,二十四小時從不間斷,明亮溫暖、陽光普照。」

最后,这部电影没有烧脑精妙的故事情节,也没有戏剧的冲突,更没有华丽的特效,但是它拍摄手法细腻,人物刻画饱满,演员们的细节把握精准,让人印象深刻,还是值得花点时间看看的。

附录

「附1」众所周知的原因:怕大家忘记这回事,我简单概括一下就是在第55届金马奖的时候,最佳纪录片环节,一部以“太阳花学运”为背景的纪录片《我们的青春,在台湾》获奖,颁奖时本片导演傅榆在台上发表了“台独”言论以表达政治诉求。最后金马奖遭到抵制与抗议,有关部门便停止了所有大陆和香港方面的电影参加下一届也就是第56届金马奖。个人想法:发表代表个人政治诉求的言论并没有问题,无论怎么想我无权干涉,但是此时如此发言,必须得承担所有后果。金马奖本身的初衷就是希望艺术(华语电影)能够脱离政治和历史问题的枷锁,这也是金马奖这个奖项名字的来源,所以如果借此机会,来弘扬自己的政治诉求,已不仅仅是没有眼力见了,还不禁让人猜测其背后的利益和政治意图。
「附2」 Netflix:多亏了Netflix足够重视台湾市场,这两年有不少来自台湾导演编剧的华语电影及电视剧是由Netflix投钱推出的,比较有名的有2018年的电影《谁先爱上他的》和张孝全主演的《罪梦者》(此剧许光汉也有出演)。
「附3」哥哥阿豪:许光汉演的!
「附4」豆瓣电影主页: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0292777/
「附5」IMDb主页:https://www.imdb.com/title/tt10883506/
「附6」Netflix传送门:https://www.netflix.com/title/81168282

四月小结

庚子年的春天来得格外晚,那遥遥无期的样子让人感到些许无助。

这个月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呆在家里,失去了一些东西,比如春天的公园和湖边;不过也捡起了一些东西,比如看到一半的剧集和书。我自己也有了更多时间做自己乐意做并且感兴趣的事情。所以总的来说,疫情带来的影响在这个月算是喜忧参半,也没有那么值得抱怨了。

芝加哥的天气越来越暖和,月底更是一举到了25度,我久违地穿上了短袖短裤出门逛超市买菜。的确,这个月出门买菜成了我几乎唯一的室外活动(还有可以忽略不计的室外跑步)。我似乎会比以前更加仔细地挑选水果和蔬菜,外出的时刻变得短暂却也让人留恋。

原本计划好了的出游踏青倒是彻底搁浅了,本来这个时候我应该在西海岸吧,望着广袤的太平洋,尽头便是故土了。记得去年在圣迭戈看海的时候便心想,这里和上海的维度差不了多少,那么站在这里朝西就是家的方向了。

忽然有些庆幸自己拥有了一段充足且相对空闲的时间,充足到足够自己思考接下来的计划与打算,我可以尽情地思考,今天不够还有明天,明天累了还有后天。

回想了一下这个月,似乎每天都过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值得说的,今后要是会想这一个月,可能除了被困在家就什么也想不起来了。下个月会好吗?你我的生活会好吗?这个世界会好吗?

  • © 2014-2025 Jason Yan
  • PV: UV:

请我喝杯咖啡吧~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