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数码设备消费心得

今年真的是令人破费的一年,其实这篇文章应该叫做「近期消费心得之为什么我不买PS5与M1 MacBook?因为没钱」。不过除了没钱之外还是有一些心得的,希望它们能给你带来一些建议。

  • 手机

首先赶上了两年一次的换手机周期,更新了手上的iPhone,毫无疑问,我拿到新手机以后迅速嫌弃了原来的手机,现阶段顶级的相机系统、更大的屏幕、更大的内存与容量、新的外观与MagSafe、当然还有拿着新手机的满足感,都让我觉得这次升级依旧是物超所值。当然老的手机代替了更老的7P成为了我新的备用机,依旧流畅好用,应付自如。

  • 平板

其次今年我更新了iPad Pro,其实自从2018年推出全面屏的iPad以来我就心心念念希望换掉手上的iPad Pro 10.5。今年终于等来了更新,即使这次升级幅度很小,我还是换了个iPad Pro 12.9,更大的屏幕让其与我手上的10.5有了不一样的使用场景和差异化的使用方式,所以我也没有淘汰原来的iPad。目前为止我都很满意这次升级。

  • Switch

除此之外,我还入手了Nintendo Switch Lite,因为是宝可梦限定版,并且仅售199美元,所以这次消费几乎没有思考第一时间入手了。这台设备成为了我宝可梦专用设备,十分出色的手感以及优秀的便携性让我出门几乎不会再考虑带原来那台Switch(除了玩无法转移存档的动森的时候)。Switch Lite让我找回了玩掌机的感觉,它很像当年的PSP,事实证明除了动森那段时间,使用它的频率已经超过了原本的Switch。

以上的iPhone和iPad因为是我使用频率最高的两个设备,所以我对于他们的更新并没有犹豫太多。接下来说几个我毫无更新欲望和忍住了购买的产品。

  • 手表

首先是今年的Apple Watch对于我手持Series 5的用户来说实在是毫无吸引力,去年更新手表也是因为我最早的初代Apple Watch屏幕脱落无法使用了,不得己去更新的。Apple Watch只是一款辅助设备,并不能成为一款娱乐设备或是生产力工具,所以只要它能提供我需要的时间以及健康运动检测,并且偶尔能推送信息就足够了,我并不会花钱去经常更新它。

  • 电脑

接着是今年的M1 MacBook,我有思考过是否要把我手上的MacBook拿去Trade in换一台新电脑,这样我可以获得大幅性能上的提升,键盘将由蝶式键盘换成更好用的剪刀手键盘,还有实体esc键等特性。不过我最终忍住的原因是,第一我觉得早晚MacBook系列会采用类似于目前iPad Pro的那种全面屏设计并且加入Face ID,所以可能一两年内将迎来一次大的模具更新,到时候再买的话会更好一些;第二我认为目前还是有个别软件没法很好的适应新的芯片,这对于只有这么一台主力Mac的我来说还是有些担心。

  • PS5

最后讲讲PS5,本来这应该是我最想升级的设备,我手上的这台PS4已经使用了近5年的时间,因为我没有升级PS4 Pro,所以说运行近两年的3A大作时的确有些力不从心。这时候我把希望寄托在了完美向下兼容的PS5上面,想着有了它我就可以补上那些错过的3A大作了。问题是现在我几乎不可能以原价499的价格买到它,于是我想了想目前还是有不少游戏没有玩,在等价格回落到正常水平的这大半年我完全可以优先玩老的PS4游戏或者Switch,完全不用急着入手PS5。

  • 显卡

不得不说,今年的英伟达的确是把牙膏挤多了,Geforce RTX 3080/3070以优秀的新价比成为了这些年最值得更新的显卡。不过我依旧没有更新,一来加价现象严重,二来我目前似乎没有使用更高显卡的需求,无论是剪辑还是游戏,都暂时满足了我的基本需求,如果来年价格再低一些的话,我相信3080将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一张热门显卡。

今年依旧是因为疫情,各个厂商似乎都在发力推出更有吸引力的产品来刺激消费,虽然科技产业影响较小,但是因为供应链等关系,这时候资金显得尤为重要,我相信很多企业宁愿多亮些底牌来度过这段较为艰难的时期。那么这一期消费心得就到这里,欢迎讨论。

冬月小结

这个月开始似乎就不再能单穿一件出门了,从薄外套到厚外套,根据每天不同的温度替换着,这就导致了椅子上沙发上堆满了衣服,毛衣卫衣还有外套。此时就想起了在美国的那张沙发,不管多少衣服都能堆在上面,仅需每周彻底整理一下,确实方便。

这个月逛了不少次书店,可以有无限的中文书籍看对我来说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情,导致了一钻进书店就这个也想看那个也想买,于是给自己规定了一下每次最多买两本书,且必须在同一个月内开始看。港台地区的书籍我一般不喜欢买简中版,总让人觉得是不是缺斤少两,不过其实只要不是敏感题材,涉及政治的话,基本没有关系的。上周买了本龙应台「野火集」(三十周年纪念版),还有本三岛的「禁色」,都是接下来打算开始看的书。

本来这个月安排了不少出行计划,因为上海突然出现的个例感染而变得不太可行,也不是因为有限制,只是担心目的地城市的朋友们感到惶恐,虽然这些对于刚从美国回来的我来说真的有些小题大做。不过,这些天看来也已经基本没事了,我出行计划也要被提上日程,就算是入职前的狂欢了。最近但凡有人问我为什么最近这么浪的时候,我也是一并如此回答,“最后的狂欢”。

今年总算是接近尾声,我回看了一下年初的小结,那时最大的期待便是生活赶紧恢复到疫情前的样子,没想到整整一年过去了,它愈演愈烈,根本看不见恢复的样子,只能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疫苗上,不过即便是这样,短则几月长则一年,这个世界都会在这种畸形的、受限的、奇怪的状态下运转。国内虽然已经大致恢复成了去年的样子,但是那终究是像个被禁锢着的巨大牢笼偏安于一隅,难以进去更难以出去。

你可能觉得我悲观,但每每看到护照上的签证几乎都失去效应时,我就深刻地意识到如今这个世界终究无法让人自由。国籍便是一道从出世开始就存在的隐形枷锁,即便你花费了大把力气渐渐冲淡了这个枷锁,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又把人打回原形,再次被束缚在一个或大或小的地方。好在还有书籍以及互联网,能让我打破身体的限制,去往我想去的地方,正所谓身心有总一个在路上吧。

华为智慧屏

华为智慧屏是我今年回国以后买的最值的产品了。双十一期间,它仅售3499的价格打动了我。

  • 硬件指数
    首先它55寸、真4k、HDR一个都没少,硬件方面在同价位里的确是最好的那一类。它的音响效果也是优秀的,并且设计合理,虽然不如索尼的全屏幕发声技术,但是整个电视由一块屏幕再加上屏幕正下方一条长的soundbar组成,这个设计本身在同价位的电视里是最出彩的,也是质感最好的。我跑了很多能够体验到电视的店,比如小米体验店、索尼体验店,唯有在华为体验店看到它的时候让我眼前一眼,这也是我最初种草的原因。

  • 开机广告
    在隔离期间我就在挑选电视上花了不少功夫,在硬件达标的情况下,我还会比较一些比较细节的地方,比如华为和索尼是目前极少数没有开关机广告的电视了,这当然和它们的品牌定位有关系。那些说开机广告并不会影响开机时间的厂商(说的就是某米)其实是值得质疑的,因为开关机虽然的确要花时间,但是如果电视使用频率高的话,我会选择一直保持待机,那么唤醒其实并不占用很多时间。这点华为智慧屏也做到了,轻松待机唤醒,并且在待机状态时可以使用华为的语音助手小艺(有人解释一下为什么要叫这个吗)。

  • 操作系统
    其实我最不关心的是电视本身的系统,因为大部分时间我都在使用Apple TV、Switch和Playstation,所以本身我并没有把电视系统考虑进去比较。不过华为的鸿蒙系统出乎意料的不错,以至于目前我大部分时间都在使用自带系统。它不仅简洁没有任何系统内广告,并且兼容安卓应用,可以随意安装安卓市场里的电视应用,就比如国内最常用的爱奇艺、腾讯、优酷、芒果、B站。我基本上也不愁没有东西看,除了它们基本上都要会员,电视版还比一般的贵以外。(于是我开了4个会员了,前前后后一个月要花上小一百,比看Netflix贵多了……)我可能下个月开始关掉一些,或是和朋友分享一些账号才是。如果恰好你手上有华为手机的话,那么可能体验会更好一些,它系统自带的视频功能(类比Facetime)、健身教练(类比Fitness+)、投屏(类比AirPlay)、还有类似随航(Handoff)的功能。

最后,稍微总结一下华为智慧屏的优缺点。

优点:

  • 质感远超过其他同价位竞品
  • 没有开机广告
  • 系统内没有弹窗及广告
  • 借口位置合理(均在侧面)
  • 有一枚升降式1080p摄像头

缺点:

  • 非安卓系统
  • 有智能家居控制中心,但是华为生态内的智能家居很少
  • 遥控器没有静音……
  • 对于不用华为手机的人来说很多功能都用不上

延安路高架

延安路高架桥横贯整片浦西,连接着外滩与虹桥,它是上海最核心的交通要道。

如果你路过其中最复杂的一段延安高架立交桥,你一定能注意到那根特别的、被铜质龙纹浮雕包裹着的立柱,它位于延安高架与南北高架的交汇处,每次高速驶过时我总难以好好看清楚那立体的复杂结构,从小便是如此。“开慢点”,“这个龙柱是干嘛的?”我总是对这里充满好奇;如今我也总是把这里的故事讲给同行的人或是读到这里的你。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也就是我出生的那年,内环建成以后,上海市中心需要一条横贯东西与一条横贯南北的高架来与内环形成一个便捷的申字高架交通结构。当工程进行到关键的东西高架与南北高架交叉联接的接口时,作为高架路主柱的基础地桩怎么也打不下去。实在没办法,请来了上海玉佛寺的一位高僧大和尚,他细细察看这里以后,沉思良久,然后开口道,解决的办法是有的,但要行一番法事,请动神明灵物让出打桩的之地。大和尚言明他道破天机,恐怕自身在世来日已无多。接着,一切行事完毕,地桩也顺利打了下去。大和尚回到寺庙,不多日无疾而圆寂。

为了纪念此事,便在延安路高架这里的柱子以九条铜质的金龙浮雕作为装饰。也许这就是故事的意义,它被口口相传,在我很小的时候就从大人那传到了我的耳朵里,这么多年我也讲给了许多人;它会永远被延续下去直到延安高架也离我们而去。

如果你曾在这个高架上从东往西穿行,在快到虹桥之际,你一定能注意到一棵巨大的堆满雕塑花朵的树型装饰,它直立于高架旁的十字路口,很难让人忽略掉。以前住在这附近时,每每看到这颗花树,我便意识到家就快到了,直到现在我看到它依旧下意识地往家的方向看去。

前夜凌晨从静安回家,依旧沿着这条延安高架,一路往家的方向前行,远方的圆月在上海的楼宇间穿行,鹅黄色的它显得格外明亮,轮廓清晰,表面夹杂着的灰色,有些不真实,有些像是被谁贴上去似的。不知你是否也注意过这几天的月亮,它就像是「1Q84」里那个巨大的金色月亮,它是否还是那个自古就有的原来的月亮?它在预示着什么?我们看到的是否也是同一个月亮?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吧。那又是另一个故事了,来自书里的故事。

可以预见的是,再闪耀的月亮也将会落下,今日的太阳将照常升起,就像在此之前的每一天清晨那样。毫无意外地,没多久我又遇到了那棵看过了无数次的花树,我的生活对于我自己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它甚至都让人无法察觉一丝变陈旧的痕迹。

没过多久,车驶下延安高架,虹桥便到了。

杭州的些许印象

其实说起杭州,是一个离我十分近的地方,一个小时不到的高铁或是两个小时左右的车程便能从上海赶到了。然而有趣的是自从小学时去过两次以后直到近两年才再次来到这里。这是一件很微妙的事情,大名鼎鼎的诸如西湖、雷峰塔等等我都还留有深刻的印象,但又与此时所见的相差甚远。印象里当年的杭州还是充满着旅游景区的味道,街边叫卖的声音充斥着整趟旅程;如今杭州早已跻升二线城市前列,景区的管理规划也井井有条起来,优秀的绿化更是让这里有了区别与国内其他城市的地方。

去年来过一次杭州,不过那次仅仅住了一晚,有很多地方或是说存在于记忆里的地方都希望再去刷新一下记忆。于是今年出行的第一站我便又选择了这里,它似乎离我更近了,早上九点起床,十一点多我就来到了杭州城里,中午便和小伙伴吃起了午饭。相比许多年前车马劳顿大费周章几小时,让我完全没有了出远门的心态。

杭州作为一个包邮地区的核心城市,这里的让人觉得熟悉,无论是差不多口味的菜品还是夹杂着吴语小片的口音,甚至这里年轻人的穿着方式都透着些相似。上海几乎所有的连锁店你都能在这里找到分店,这也让我感觉到另一种熟悉,也不知道这是好是坏,资本似乎正在慢慢侵蚀地方特色;当你远离了西湖,你可能分不清这里是哪个城市了。

杭州的交通似乎我就说不出什么好话了,让人总有种匹配不上与之相应发展程度的感觉,可能是因为西湖对于杭州独特的地理位置,大兴建设高架与地铁变得不太现实,似乎只能寄托于转移城市中心,比如把更多的社会基础设施迁移至钱江新城就是个很好的解决方式。

杭州到处渗透出它那绵长却不沉重的历史,西湖见证了这个城市上千年的变迁也见证了这个国家或者说民族的兴衰沉浮,但无论如何改变,杭州从来都没有沉寂过;它总是能置身事外、独善其身,让你感觉不到历史的残酷。你从杭州的地铁站名就可以嗅出这个城市的态度,“龙翔凤起“、”武林门“、“凤凰城”,相比上海的“南京路”、“陕西路“多了十足底气,那是一种只有时间能给予的优雅与自信。

我为什么要升级到iPhone 12 Pro Max

手上的iPhone Xs Max还依旧流畅好用,但是我还是没忍住升级了手机。从iPhone 6开始我一直保持着两年换一次手机的频率,所以总得来说这次算是例行更新。

最早从iPhone 6升级到iPhone 7 Plus,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是我已经习惯了iPhone 6的大屏(当时算是大屏了),此时再换成7 Plus更大的屏幕也就十分顺其自然。当年我没有选择6 Plus的原因就是我一下子无法接受屏幕从3.5跨越到了5.5,iPhone 6的4.7寸就刚好。第二是iPhone 6的16G闪存实在是让我忍不下去了,大屏手机带来的一大问题就是应用的占用空间直线上升,再加上照片也更占地方,iPhone 6的最后那段时间我是一直在“手机空间严重不足”中的提醒中度过的。第三便是亮黑色的iPhone 7 Plus深得我心,现在拿出这台手机,我依旧会感叹亮黑色那光滑有质感的一体成型金属外壳,还有背后恰到好处的双摄像头设计。

后来从iPhone 7 Plus升级到iPhone Xs Max的原因就十分简单,我跳过了iPhone X这一代以后,Xs Max对我来说的升级点十分丰富,比如结构光Face ID、全面屏设计、无线充电、双卡双待、前后玻璃面板加金属中框的设计等等。

那回到今年,对我来说今年的升级点主要是两个。第一是相机系统,比起我的Xs Max,多了一颗超广角镜头,今年我有无数次感叹要是这时候我有超广角镜头就可以把所有画面都拍进去了,可见超广角是一个比长焦更重要的需求,这也是为什么iPhone 11/12的摄像头选择是主镜头加超广角而不是长焦吧。夜景模式也是我心心念念的功能之一,这代在去年的基础上给广角和长焦两个镜头都加上了夜景模式,相信苹果的相机调教下这个功能会相当实用。拍视频是我可能会需要的功能,目前来说我还是拿手机拍视频的频率很低,因为真的懒得剪……但是假设在手机上剪视频变得更加容易以后,拿手机拍完、剪辑、再分享这一套流程都能轻松实现的时候,我会更愿意分享视频吧。

第二点是Magsafe,我相信这是一个全新的生态系统,未来有许许多多的配件将会围绕它展开,这个设计有点像手机多了一个模块化的部分,并且这个模块是由手机向物理现实世界延伸的,就比如官方的卡包。除此之前,Magsafe的手机支架、无线充电器、可替换的背壳、甚至是装饰性的背后磁贴,我相信第三方配件将会有巨大市场。

除了这两个,新手机对我的使用就没有太大的变化了,大一些的容量日常使用也只是可以多缓存些歌曲多装几个游戏;6.7寸与6.5寸的差别几乎感知不到,倒是那直角边所带来的硌手的手感让我十分不适应。

今年iPhone的直角边设计加上Magsafe配件让手机识别度异常高,在地铁上你能几乎一眼就找到这些年几乎唯一的直角边手机(某锤手机除外),再加上iPhone特有的摄像头模块排列方式,你想让别人知道你用的是最新的手机完全不成问题。

最后给一些升级建议,今年算是外观改动的大年,未来一两年里,这个设计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所以iPhone 6/7/8/X的用户想升级的话是一个很好的节点,再用两三年甚至四年都没有问题。iPhone Xs/Xr/11的用户可以考虑一下新的摄像系统以及外观是否对你有足够的吸引力,对5G有没有需求,如果没有的话我相信你们手上的手机应该还是足够流畅,玩游戏也不成问题,等到明年升级没问题。安卓用户的话如果你想转用iPhone,那要做好进入这个生态的准备,因为很大概率你会想要买个Apple Watch、买个AirPods,虽然它们体验都相当不错,但是的确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关于机型的选择的话,我建议在iPhone 12和iPhone 12 Pro Max之间选,拍照需求很高并且喜欢大屏(或者不差钱)的那就Pro max,不然的话iPhone 12明显是一个比iPhone 12 Pro更好的选项,它有更轻的机身、除了长焦镜头以外和Pro几乎没有功能上的区别。

十月小结

在家待业的一个月,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一点点都着急不起来,可能是因为留给自己的退路太多了,于是似乎做什么都无所谓,并且明知道这样的状态并不可取却也没有动力去改变它。

在这似乎清闲的一个月里,我像前段时间一样看了几本书。比如拖了很久的「午夜之门」。这是一本北岛的散文集,我很庆幸自己看到了好无删节的原版,里面有大量的关于当年天安门事件的情节。比如在世界各地遇到的因为此事被迫流亡海外的人们,他们大多充满抱负、死里逃生,最后安身于世界一隅,有的悠然自得,也有的郁郁寡欢。话说回来,北岛本人也是这流亡者们中的一员,在异乡看到同样境遇的故人,总会有别样的情感吧。这本书正是以每个人物出发,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人的故事,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的经历被几句话草草概述,轻松的背后是多少辛酸和沉重;这些散文又以地域划分,法国、美国、南非、德国等等,你被书里的故事拽着路过这个偌大的世界,你永远都不会知道这背后还会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沉沉浮浮。

总觉得前些时候看得书有些沉重,偶尔会沉浸在那些漫无目的遐想中,接下来大概会先看一些轻松点的,放一放这没什么意义的叹息和忧愁。

上海算是真正地入了秋,似乎很难再穿短袖出门了。但这怎么拦得住“芝加哥人”,我还是习惯穿着短裤出门,再加一件卫衣,“这在芝加哥和夏天没什么两样,“我总是这么和周围的人说。“你这样早晚关节炎,”我妈也总是在我出门前善意地提醒我。

在上海已经丝毫感觉不出疫情的存在了,除了在坐地铁时还是强制大家带口罩,但似乎每个人都心知肚明这只是做做样子罢了,就像每个地铁站的安检机器一样,除了提供就业岗位以外还有什么用处吗?

这个月还在楼下的连锁健身房办了张卡,办了全市通,心想周末的时候可以去另外几家带泳池的门店游泳,可一个月过去了,每周末都安排得满满当当,不知这周能不能去一趟。

在上海的生活着实是便利,就冲着在任何时间都能吃到海底捞这点来说,在上海生活的人们是幸福的。我想起在芝加哥的凌晨整个城里只有一家中餐和极少数的全天麦当劳开着,想吃点热食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除此之外这个便利还体现在无比发达的物流上,我真的再也没有担心过丢快递这件事了,期待了许久的快递不翼而飞死无对证这件事在极其不负责的美国快递员和公寓管理处共同努力下成为了现实。我的最高纪录是丢了一台一千六百刀的电脑,然后去警局报案之类的,大概前前后后又花了一个月才拿到补上的电脑。

在这个秋天的夜晚,你听不到窗外萧瑟的风声,听不到若隐若现的虫鸣,一切都百无聊赖,它们沉寂着、持续着、消散着,等待着冬天的来临,等待着生命的消逝。一个月的光景又悄然而去,不知你的十月是否安详?

城里老鼠

“美国有这么个童话故事:一个乡下老鼠请城里的老鼠到乡下做客,用玉米、土豆和谷子招待他。饭后城里老鼠不吭声,只是请乡下老鼠到他那儿去做客。有一天,乡下老鼠进了城。让他惊讶的是,城里老鼠吃的比他好十倍:干酪、奶油、火腿、蛋糕等。正在大吃大喝,城里老鼠惊呼:‘快逃命,恶猫来了!’四抓狂奔,刚逃过一劫,又差点被满街飞跑的汽车压死。最后,乡下老鼠喘着气说:‘我还是在乡下过太平日子,总比这好吃好喝可处处担惊受怕的生活强。’”

上面这段来自最近读的一篇北岛的散文「乡下老鼠」,文中北岛说自己曾经也做过好几十年的城里老鼠。后来满世界流亡,直到搬进加州的小镇定居下来,成为了一只乡下老鼠。每每回到城里做客时好吃好喝,却还是惦记着乡下的太平日子。

后来他写道,“俄国著名的大提琴家罗斯卓波维奇说过,大都市的人匆匆忙忙奔向死亡。这话在理,你想想那些城里老鼠整天疲于奔命,就像上了发条,除了睡觉,哪儿有歇的时候?其实生命过程就是一种体验,若无清闲,哪儿来的体验?时间被填满了,压缩了。一年短如一日,唰地过去了。”

也许年过半百,很多事情早已看得明白,活得通透了,也更轻松了,不再追求新奇的体验和时间被填满的充实感。

美国小镇确实适合那样的状态。有次我在村里出门散步,沿街的一层矮房还亮着昏黄的灯光,整整齐齐地罗列在宽阔的马路边。他们的有的还在吃晚餐,有的已经坐在沙发上看新闻了,有的在院子里浇花,还有的刚出门打算遛狗。相比城里,在乡下的生活的确有了更多清闲的时间,不必再花大把时间在通勤的路上,去超市、餐厅、购物也十分快捷。最主要的是,乡下的人也少,如果你走在路上,是很难遇到与你同行的人,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乡下的人们会同路上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打招呼;换做是纽约或是上海,你早就被淹没在人群中了。

也许有一天,我厌倦了城市里的生活,我厌倦了快节奏的一切,我也会想尽办法搬到这么一个亲近自然的乡下地方养老,种花的院子、养鱼的池子、遛狗的林子、观鸟的台子……

可我现在似乎无法认同获得清闲就必须做一只乡下老鼠这事。周末我在我那并不宽敞的房间里躺着,似乎也是清闲的时刻。早起了一个小时,我冲上咖啡,看着毫无营养的东西,似乎也体验到了生活。时间确实被填满了,你永远都有下一件要做的事情,甚至想象不出那种望不到头的清闲生活。

更重要的是,我早已经习惯了作为一只城里老鼠这件事,我也从来没有更久地离开这样的环境。每每去我不认为是城里的地方,没过多久我便开始怀念丰富的娱乐活动和精神生活起来。我早已认为步行去超市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只购买这两三天所需要的食物,两个纸袋一左一右拎在手上,沿着熟悉的路和看着不熟悉的面孔一路走回家。我也早已习惯饭后散步的地方总是灯红酒绿、人头攒动,大家都在这个较为“清闲”的时刻走出那较为拥挤的住所,来到城里最热闹的地方,嘈杂的酒吧、放着音乐的餐厅、被路灯照得明亮的公园、还有一条条不同颜色的街道。我会在周末去博物馆、去书店;这里也常常举办各种演唱会、展会。这些都是在乡下没有的体验,并且我似乎还挺热衷于这些的。

说到底我依旧还处于一个热爱体验新鲜事物的阶段,体验那些没有接触过的,不曾了解的。我可以虚心地去了解每一种艺术流派,去欣赏从未喜爱过的音乐家的演出,我不会拘泥于我喜爱的某一类别的事物,现在这个阶段,我纵使疲于奔命,但我依旧在体验这一过程,忙碌着的快乐。我十分赞同生命过程就是一种体验,清闲也好,忙碌也罢,都是这个体验的一部分。那么我现在正在体验的,就是那忙碌、拥挤、嘈杂不已的前半部分。

“要说此前我也做过好几十年的城里老鼠,‘四十不惑’那年大惑,我满世界流亡,神不守舍。五年前终于搬到加州的小镇,定居下来。和北京相比,我们小镇正算得乡下了。每回到城里做客,好吃好喝。还是惦记乡下的太平日子。”

也许未来的有一天,我坐在清净的院子,看着不远处堆满落叶的林子,也会发出诸如“还是乡下的太平日子舒服”的感概。想必那时也已厌倦了娱乐的空虚、接受了孤独的恐惧。又或许我永远想象不出离开城市的日子,我再无选择的勇气,心甘情愿地彻底做一只真正的“城里老鼠”。

我们都需要一个显示器支架

我终于用上了十分常见的显示器支架,于是我现在很后悔为什么不早点用这一类的东西。

「一」省桌面空间

这个支架对我来说最有用的地方是它可以在平时不用键盘的时候给我面前腾出大量空间。其实很多时候键盘并不是一件使用频率很高的东西,他基本上只有在我写作、码代码、聊天的时候会被大量使用(还有游戏)。除此之外,比如我看视频,刷网页等等,我完全可以把键盘收起来,并把iPad之类的放在面前,或是做笔记(打手游)或是阅读(聊天)都很方便。

「二」防尘防溅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喜欢在电脑前边看视频(干活)边吃外卖,这个支架能彻底解决食物溅到你昂贵的机械键盘上的问题。我原来甚至会在键盘上盖好纸巾甚至把键盘拿走,从此以后你再也不怕边吃边看视频(干活)了。平时把键盘收进支架里也能减少键盘积灰(不过每天码键盘的人的键盘怎么会有灰呢)。

「三」让桌面整洁有序

作为一个(前)守望先锋玩家,我一直用的是有线键盘,因为总是担心无线会有延迟(其实我这水平我也感受不出来延迟,主要还是买不起)。原本键盘的黑线又长又粗,在木色的书桌上就格外晃眼,这下好了,轻轻一推眼不见为净。

「四」脖子也不酸了

我的这台显示器因为没有高度调节,于是总是觉得有些低,每次低着头看一段时间就受不了了。自从把它垫高了十厘米以后,脖子不酸了,背不驼了,我还能肝!

「五」它真的很便宜

我真的就在淘宝上随便挑了一个销量很高的简单支架,关键词“显示器支架”,二十还包邮,本来想着不好扔了也不心疼,拿到手以后看到店家仔细的包装和这结实的木质结构,我开始替商家担心他们是怎么不亏本的?

九月小结

当意识到自己很久没写月度总结的时候已经是十月中了,真正把小结写完发出来已经即将月末,权衡以后还是决定赶紧补上,篇幅可以少点,但是总比落下好些。

九月一整个月都在担忧中度过,我直到离开美国前的一个礼拜还在思考我到底能不能顺利上飞机回到上海,而且脑袋里预演了无数次因不用原因被挡在离境前。直到我到了浦东国际机场,我才终于松了口气,一切终于是尘埃落定,顺利度过了。

现在回想起来似乎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我那时真的是每天都在担心和处理各种心烦的事情,特别是一天一个样的登机政策,让人实在无法放心下来。一整个九月我做了四次核酸检测,看了无数篇他人的回国心得,一次次安慰自己应该不会出问题。在离开的前一天我顺利拿到了阴性的核酸报告,我缓了缓心;在芝加哥奥黑尔国际机场我顺利把我四个行李箱拖运掉我又缓了缓心;接着我顺利离境来到苏黎世机场转机,看着候机楼里的同胞我总算是把悬了很久心放下了。

接着就是进入上海并隔离。隔离生活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熬,倒完时差便已经过去一大半了,具体的情况已经写在前段时间的「隔离日记」里了(可能就这因为这个隔离日记让我忘了写小结这件事吧)。

这个月可以讲的就这么多了,确实一共就两件事,或者说一件事——回国。我的这一年,或者说这两年又在这一个月里画上了分割线。我不知道几时再回来,我也不知道这个选择是否是正确的,但是我既然已经这么决定了,那便是唯一的选择了。

夏天也彻底离开了,伊利诺伊的枫树应该已经褪去了原有的绿色,很快它们就会变得鲜红,然后就在这最热烈的颜色中零落。冬天近在咫尺。

最后分享一首朴树的「空帆船」:

我迎着风
金山银山繁华云烟温柔之夜
我什么也不带走
那狂风那不知吉凶的我的前程
什么也不能让我留下
当我听到风从我耳旁呼啸着掠过
我爱这艰难又拼尽了全力的每一天
我会怀念所有的这些曲折
我迎着风

那么下次十月小结再见。

  • © 2014-2025 Jason Yan
  • PV: UV:

请我喝杯咖啡吧~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