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的些许印象

其实说起杭州,是一个离我十分近的地方,一个小时不到的高铁或是两个小时左右的车程便能从上海赶到了。然而有趣的是自从小学时去过两次以后直到近两年才再次来到这里。这是一件很微妙的事情,大名鼎鼎的诸如西湖、雷峰塔等等我都还留有深刻的印象,但又与此时所见的相差甚远。印象里当年的杭州还是充满着旅游景区的味道,街边叫卖的声音充斥着整趟旅程;如今杭州早已跻升二线城市前列,景区的管理规划也井井有条起来,优秀的绿化更是让这里有了区别与国内其他城市的地方。

去年来过一次杭州,不过那次仅仅住了一晚,有很多地方或是说存在于记忆里的地方都希望再去刷新一下记忆。于是今年出行的第一站我便又选择了这里,它似乎离我更近了,早上九点起床,十一点多我就来到了杭州城里,中午便和小伙伴吃起了午饭。相比许多年前车马劳顿大费周章几小时,让我完全没有了出远门的心态。

杭州作为一个包邮地区的核心城市,这里的让人觉得熟悉,无论是差不多口味的菜品还是夹杂着吴语小片的口音,甚至这里年轻人的穿着方式都透着些相似。上海几乎所有的连锁店你都能在这里找到分店,这也让我感觉到另一种熟悉,也不知道这是好是坏,资本似乎正在慢慢侵蚀地方特色;当你远离了西湖,你可能分不清这里是哪个城市了。

杭州的交通似乎我就说不出什么好话了,让人总有种匹配不上与之相应发展程度的感觉,可能是因为西湖对于杭州独特的地理位置,大兴建设高架与地铁变得不太现实,似乎只能寄托于转移城市中心,比如把更多的社会基础设施迁移至钱江新城就是个很好的解决方式。

杭州到处渗透出它那绵长却不沉重的历史,西湖见证了这个城市上千年的变迁也见证了这个国家或者说民族的兴衰沉浮,但无论如何改变,杭州从来都没有沉寂过;它总是能置身事外、独善其身,让你感觉不到历史的残酷。你从杭州的地铁站名就可以嗅出这个城市的态度,“龙翔凤起“、”武林门“、“凤凰城”,相比上海的“南京路”、“陕西路“多了十足底气,那是一种只有时间能给予的优雅与自信。

我为什么要升级到iPhone 12 Pro Max

手上的iPhone Xs Max还依旧流畅好用,但是我还是没忍住升级了手机。从iPhone 6开始我一直保持着两年换一次手机的频率,所以总得来说这次算是例行更新。

最早从iPhone 6升级到iPhone 7 Plus,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是我已经习惯了iPhone 6的大屏(当时算是大屏了),此时再换成7 Plus更大的屏幕也就十分顺其自然。当年我没有选择6 Plus的原因就是我一下子无法接受屏幕从3.5跨越到了5.5,iPhone 6的4.7寸就刚好。第二是iPhone 6的16G闪存实在是让我忍不下去了,大屏手机带来的一大问题就是应用的占用空间直线上升,再加上照片也更占地方,iPhone 6的最后那段时间我是一直在“手机空间严重不足”中的提醒中度过的。第三便是亮黑色的iPhone 7 Plus深得我心,现在拿出这台手机,我依旧会感叹亮黑色那光滑有质感的一体成型金属外壳,还有背后恰到好处的双摄像头设计。

后来从iPhone 7 Plus升级到iPhone Xs Max的原因就十分简单,我跳过了iPhone X这一代以后,Xs Max对我来说的升级点十分丰富,比如结构光Face ID、全面屏设计、无线充电、双卡双待、前后玻璃面板加金属中框的设计等等。

那回到今年,对我来说今年的升级点主要是两个。第一是相机系统,比起我的Xs Max,多了一颗超广角镜头,今年我有无数次感叹要是这时候我有超广角镜头就可以把所有画面都拍进去了,可见超广角是一个比长焦更重要的需求,这也是为什么iPhone 11/12的摄像头选择是主镜头加超广角而不是长焦吧。夜景模式也是我心心念念的功能之一,这代在去年的基础上给广角和长焦两个镜头都加上了夜景模式,相信苹果的相机调教下这个功能会相当实用。拍视频是我可能会需要的功能,目前来说我还是拿手机拍视频的频率很低,因为真的懒得剪……但是假设在手机上剪视频变得更加容易以后,拿手机拍完、剪辑、再分享这一套流程都能轻松实现的时候,我会更愿意分享视频吧。

第二点是Magsafe,我相信这是一个全新的生态系统,未来有许许多多的配件将会围绕它展开,这个设计有点像手机多了一个模块化的部分,并且这个模块是由手机向物理现实世界延伸的,就比如官方的卡包。除此之前,Magsafe的手机支架、无线充电器、可替换的背壳、甚至是装饰性的背后磁贴,我相信第三方配件将会有巨大市场。

除了这两个,新手机对我的使用就没有太大的变化了,大一些的容量日常使用也只是可以多缓存些歌曲多装几个游戏;6.7寸与6.5寸的差别几乎感知不到,倒是那直角边所带来的硌手的手感让我十分不适应。

今年iPhone的直角边设计加上Magsafe配件让手机识别度异常高,在地铁上你能几乎一眼就找到这些年几乎唯一的直角边手机(某锤手机除外),再加上iPhone特有的摄像头模块排列方式,你想让别人知道你用的是最新的手机完全不成问题。

最后给一些升级建议,今年算是外观改动的大年,未来一两年里,这个设计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所以iPhone 6/7/8/X的用户想升级的话是一个很好的节点,再用两三年甚至四年都没有问题。iPhone Xs/Xr/11的用户可以考虑一下新的摄像系统以及外观是否对你有足够的吸引力,对5G有没有需求,如果没有的话我相信你们手上的手机应该还是足够流畅,玩游戏也不成问题,等到明年升级没问题。安卓用户的话如果你想转用iPhone,那要做好进入这个生态的准备,因为很大概率你会想要买个Apple Watch、买个AirPods,虽然它们体验都相当不错,但是的确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关于机型的选择的话,我建议在iPhone 12和iPhone 12 Pro Max之间选,拍照需求很高并且喜欢大屏(或者不差钱)的那就Pro max,不然的话iPhone 12明显是一个比iPhone 12 Pro更好的选项,它有更轻的机身、除了长焦镜头以外和Pro几乎没有功能上的区别。

十月小结

在家待业的一个月,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一点点都着急不起来,可能是因为留给自己的退路太多了,于是似乎做什么都无所谓,并且明知道这样的状态并不可取却也没有动力去改变它。

在这似乎清闲的一个月里,我像前段时间一样看了几本书。比如拖了很久的「午夜之门」。这是一本北岛的散文集,我很庆幸自己看到了好无删节的原版,里面有大量的关于当年天安门事件的情节。比如在世界各地遇到的因为此事被迫流亡海外的人们,他们大多充满抱负、死里逃生,最后安身于世界一隅,有的悠然自得,也有的郁郁寡欢。话说回来,北岛本人也是这流亡者们中的一员,在异乡看到同样境遇的故人,总会有别样的情感吧。这本书正是以每个人物出发,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人的故事,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的经历被几句话草草概述,轻松的背后是多少辛酸和沉重;这些散文又以地域划分,法国、美国、南非、德国等等,你被书里的故事拽着路过这个偌大的世界,你永远都不会知道这背后还会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沉沉浮浮。

总觉得前些时候看得书有些沉重,偶尔会沉浸在那些漫无目的遐想中,接下来大概会先看一些轻松点的,放一放这没什么意义的叹息和忧愁。

上海算是真正地入了秋,似乎很难再穿短袖出门了。但这怎么拦得住“芝加哥人”,我还是习惯穿着短裤出门,再加一件卫衣,“这在芝加哥和夏天没什么两样,“我总是这么和周围的人说。“你这样早晚关节炎,”我妈也总是在我出门前善意地提醒我。

在上海已经丝毫感觉不出疫情的存在了,除了在坐地铁时还是强制大家带口罩,但似乎每个人都心知肚明这只是做做样子罢了,就像每个地铁站的安检机器一样,除了提供就业岗位以外还有什么用处吗?

这个月还在楼下的连锁健身房办了张卡,办了全市通,心想周末的时候可以去另外几家带泳池的门店游泳,可一个月过去了,每周末都安排得满满当当,不知这周能不能去一趟。

在上海的生活着实是便利,就冲着在任何时间都能吃到海底捞这点来说,在上海生活的人们是幸福的。我想起在芝加哥的凌晨整个城里只有一家中餐和极少数的全天麦当劳开着,想吃点热食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除此之外这个便利还体现在无比发达的物流上,我真的再也没有担心过丢快递这件事了,期待了许久的快递不翼而飞死无对证这件事在极其不负责的美国快递员和公寓管理处共同努力下成为了现实。我的最高纪录是丢了一台一千六百刀的电脑,然后去警局报案之类的,大概前前后后又花了一个月才拿到补上的电脑。

在这个秋天的夜晚,你听不到窗外萧瑟的风声,听不到若隐若现的虫鸣,一切都百无聊赖,它们沉寂着、持续着、消散着,等待着冬天的来临,等待着生命的消逝。一个月的光景又悄然而去,不知你的十月是否安详?

城里老鼠

“美国有这么个童话故事:一个乡下老鼠请城里的老鼠到乡下做客,用玉米、土豆和谷子招待他。饭后城里老鼠不吭声,只是请乡下老鼠到他那儿去做客。有一天,乡下老鼠进了城。让他惊讶的是,城里老鼠吃的比他好十倍:干酪、奶油、火腿、蛋糕等。正在大吃大喝,城里老鼠惊呼:‘快逃命,恶猫来了!’四抓狂奔,刚逃过一劫,又差点被满街飞跑的汽车压死。最后,乡下老鼠喘着气说:‘我还是在乡下过太平日子,总比这好吃好喝可处处担惊受怕的生活强。’”

上面这段来自最近读的一篇北岛的散文「乡下老鼠」,文中北岛说自己曾经也做过好几十年的城里老鼠。后来满世界流亡,直到搬进加州的小镇定居下来,成为了一只乡下老鼠。每每回到城里做客时好吃好喝,却还是惦记着乡下的太平日子。

后来他写道,“俄国著名的大提琴家罗斯卓波维奇说过,大都市的人匆匆忙忙奔向死亡。这话在理,你想想那些城里老鼠整天疲于奔命,就像上了发条,除了睡觉,哪儿有歇的时候?其实生命过程就是一种体验,若无清闲,哪儿来的体验?时间被填满了,压缩了。一年短如一日,唰地过去了。”

也许年过半百,很多事情早已看得明白,活得通透了,也更轻松了,不再追求新奇的体验和时间被填满的充实感。

美国小镇确实适合那样的状态。有次我在村里出门散步,沿街的一层矮房还亮着昏黄的灯光,整整齐齐地罗列在宽阔的马路边。他们的有的还在吃晚餐,有的已经坐在沙发上看新闻了,有的在院子里浇花,还有的刚出门打算遛狗。相比城里,在乡下的生活的确有了更多清闲的时间,不必再花大把时间在通勤的路上,去超市、餐厅、购物也十分快捷。最主要的是,乡下的人也少,如果你走在路上,是很难遇到与你同行的人,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乡下的人们会同路上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打招呼;换做是纽约或是上海,你早就被淹没在人群中了。

也许有一天,我厌倦了城市里的生活,我厌倦了快节奏的一切,我也会想尽办法搬到这么一个亲近自然的乡下地方养老,种花的院子、养鱼的池子、遛狗的林子、观鸟的台子……

可我现在似乎无法认同获得清闲就必须做一只乡下老鼠这事。周末我在我那并不宽敞的房间里躺着,似乎也是清闲的时刻。早起了一个小时,我冲上咖啡,看着毫无营养的东西,似乎也体验到了生活。时间确实被填满了,你永远都有下一件要做的事情,甚至想象不出那种望不到头的清闲生活。

更重要的是,我早已经习惯了作为一只城里老鼠这件事,我也从来没有更久地离开这样的环境。每每去我不认为是城里的地方,没过多久我便开始怀念丰富的娱乐活动和精神生活起来。我早已认为步行去超市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只购买这两三天所需要的食物,两个纸袋一左一右拎在手上,沿着熟悉的路和看着不熟悉的面孔一路走回家。我也早已习惯饭后散步的地方总是灯红酒绿、人头攒动,大家都在这个较为“清闲”的时刻走出那较为拥挤的住所,来到城里最热闹的地方,嘈杂的酒吧、放着音乐的餐厅、被路灯照得明亮的公园、还有一条条不同颜色的街道。我会在周末去博物馆、去书店;这里也常常举办各种演唱会、展会。这些都是在乡下没有的体验,并且我似乎还挺热衷于这些的。

说到底我依旧还处于一个热爱体验新鲜事物的阶段,体验那些没有接触过的,不曾了解的。我可以虚心地去了解每一种艺术流派,去欣赏从未喜爱过的音乐家的演出,我不会拘泥于我喜爱的某一类别的事物,现在这个阶段,我纵使疲于奔命,但我依旧在体验这一过程,忙碌着的快乐。我十分赞同生命过程就是一种体验,清闲也好,忙碌也罢,都是这个体验的一部分。那么我现在正在体验的,就是那忙碌、拥挤、嘈杂不已的前半部分。

“要说此前我也做过好几十年的城里老鼠,‘四十不惑’那年大惑,我满世界流亡,神不守舍。五年前终于搬到加州的小镇,定居下来。和北京相比,我们小镇正算得乡下了。每回到城里做客,好吃好喝。还是惦记乡下的太平日子。”

也许未来的有一天,我坐在清净的院子,看着不远处堆满落叶的林子,也会发出诸如“还是乡下的太平日子舒服”的感概。想必那时也已厌倦了娱乐的空虚、接受了孤独的恐惧。又或许我永远想象不出离开城市的日子,我再无选择的勇气,心甘情愿地彻底做一只真正的“城里老鼠”。

我们都需要一个显示器支架

我终于用上了十分常见的显示器支架,于是我现在很后悔为什么不早点用这一类的东西。

「一」省桌面空间

这个支架对我来说最有用的地方是它可以在平时不用键盘的时候给我面前腾出大量空间。其实很多时候键盘并不是一件使用频率很高的东西,他基本上只有在我写作、码代码、聊天的时候会被大量使用(还有游戏)。除此之外,比如我看视频,刷网页等等,我完全可以把键盘收起来,并把iPad之类的放在面前,或是做笔记(打手游)或是阅读(聊天)都很方便。

「二」防尘防溅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喜欢在电脑前边看视频(干活)边吃外卖,这个支架能彻底解决食物溅到你昂贵的机械键盘上的问题。我原来甚至会在键盘上盖好纸巾甚至把键盘拿走,从此以后你再也不怕边吃边看视频(干活)了。平时把键盘收进支架里也能减少键盘积灰(不过每天码键盘的人的键盘怎么会有灰呢)。

「三」让桌面整洁有序

作为一个(前)守望先锋玩家,我一直用的是有线键盘,因为总是担心无线会有延迟(其实我这水平我也感受不出来延迟,主要还是买不起)。原本键盘的黑线又长又粗,在木色的书桌上就格外晃眼,这下好了,轻轻一推眼不见为净。

「四」脖子也不酸了

我的这台显示器因为没有高度调节,于是总是觉得有些低,每次低着头看一段时间就受不了了。自从把它垫高了十厘米以后,脖子不酸了,背不驼了,我还能肝!

「五」它真的很便宜

我真的就在淘宝上随便挑了一个销量很高的简单支架,关键词“显示器支架”,二十还包邮,本来想着不好扔了也不心疼,拿到手以后看到店家仔细的包装和这结实的木质结构,我开始替商家担心他们是怎么不亏本的?

九月小结

当意识到自己很久没写月度总结的时候已经是十月中了,真正把小结写完发出来已经即将月末,权衡以后还是决定赶紧补上,篇幅可以少点,但是总比落下好些。

九月一整个月都在担忧中度过,我直到离开美国前的一个礼拜还在思考我到底能不能顺利上飞机回到上海,而且脑袋里预演了无数次因不用原因被挡在离境前。直到我到了浦东国际机场,我才终于松了口气,一切终于是尘埃落定,顺利度过了。

现在回想起来似乎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我那时真的是每天都在担心和处理各种心烦的事情,特别是一天一个样的登机政策,让人实在无法放心下来。一整个九月我做了四次核酸检测,看了无数篇他人的回国心得,一次次安慰自己应该不会出问题。在离开的前一天我顺利拿到了阴性的核酸报告,我缓了缓心;在芝加哥奥黑尔国际机场我顺利把我四个行李箱拖运掉我又缓了缓心;接着我顺利离境来到苏黎世机场转机,看着候机楼里的同胞我总算是把悬了很久心放下了。

接着就是进入上海并隔离。隔离生活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熬,倒完时差便已经过去一大半了,具体的情况已经写在前段时间的「隔离日记」里了(可能就这因为这个隔离日记让我忘了写小结这件事吧)。

这个月可以讲的就这么多了,确实一共就两件事,或者说一件事——回国。我的这一年,或者说这两年又在这一个月里画上了分割线。我不知道几时再回来,我也不知道这个选择是否是正确的,但是我既然已经这么决定了,那便是唯一的选择了。

夏天也彻底离开了,伊利诺伊的枫树应该已经褪去了原有的绿色,很快它们就会变得鲜红,然后就在这最热烈的颜色中零落。冬天近在咫尺。

最后分享一首朴树的「空帆船」:

我迎着风
金山银山繁华云烟温柔之夜
我什么也不带走
那狂风那不知吉凶的我的前程
什么也不能让我留下
当我听到风从我耳旁呼啸着掠过
我爱这艰难又拼尽了全力的每一天
我会怀念所有的这些曲折
我迎着风

那么下次十月小结再见。

我的iOS14使用报告-桌面小组件的现状

我在三个月前写过一篇文章,讲了我升级iOS14测试版以后对于桌面小组件的体验和展望,那时候仅仅通过了官方自带应用的使用情况来分析,现在iOS14正版也已经推出半个多月,桌面小组件的现状如何呢?

放眼望去,近期App Store的免费排行榜都离不开桌面小组件这个关键词。最显眼的便是Widgetsmith和Color Widgets两个以自定义桌面小组件来美化桌面为目的的软件了。这类软件在过去也出现过,比如当年iPhone X发售以后的一众以刘海为主题的壁纸软件,然而这类软件将会因为失去新鲜感而被慢慢抛弃。

Widgetsmith和Color Widgets也会因为其他更实用的小组件的出现而被人们遗忘,现在他们这么多人用还是因为支持小组件的软件还不够丰富且无法满足一些需要。这次就先不讨论这类只是为了小组件的软件。

工具类软件

此类型的软件因为与小组件功能十分匹配的特性,所以有不少工具类软件在第一时间得到了更新。Todo类软件就不用多讲了,例如TickTick、Things、Sorted、Todoist等等,它们在体验上并没有太大差异,总是平时习惯用什么软件继续用就好了。

因为我一直有在电脑桌面贴便签的习惯,我就很希望这可以延续到手机上,本来我把希望寄托在了各类笔记软件,但是我常用的都没有更新小组件功能,系统自带的也不够实用,我便开始寻找能够满足我使用的软件。

于是我想起来很多年前我用过3M出的Post-it软件,没错就是你们日常用的便利贴品牌,当时最有趣的功能是可以用摄像头扫描一墙的便利贴并把它们转换成电子版存在手机里,并且可以同步到印象笔记,但后来因为不再能同步了,以及印象笔记出了自己的便签功能我便不在用Post-it这个软件了。但这次我第一时间想起了它,结果也并没有让我失望,它能允许用户把任意便签贴在桌面上,并提供四种实用的Widgets。这真的有了一种你把便利贴贴在了手机桌面上的感觉,体验十分不错,支持文字、手写以及扫描现实中的便利贴三种方式输入,也支持iCloud同步,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现在以及不支持同步到任何第三方的笔记软件了,有些可惜。
不知道之后几款常见的笔记类软件支持桌面小组件以后,能不能替换掉Post-it,暂时先期待一下。

我又想起了iPhone4时代我用的倒计时软件Days Matter,它的更新也终于支持把重要的日期提醒放在桌面上了。背景可以换成自己的图片。我相信他们的开发这几年做梦也会盼着桌面小组件吧,毕竟对一个倒计时提醒软件来说,桌面小组件有多重要我就不多说了。类似的软件还有黄历、星座、每日运势等等,不需要专门打开,更新频率也只有每天一次,但是就想没事时候扫一眼的。

旅行类软件

先说说国内各家航空公司的App,国内一众航司App界面有多复古我们有目共睹,很明显是外包团队,那些团队iOS软件开发水平你们也是知道的,先不说有多花里胡哨吧,到现在连iPad横屏使用都做不好,就不要指望能支持最新的功能了。而且航司App也懒得更新支持新功能,因为毕竟就算它们的App是坨翔,用户也没有其他选择。于是国内航司App均不支持小组件也在预期之中。另外这里我再批评一下东航南航,做一个iPad版有这么难吗(有这么贵吗)?

美国这边一向不会做App的UA果然没有让人失望,毕竟这是个去年才支持把会员卡放入Apple Wallet的App。AA可能是第一家支持小组件功能的航司,他们的Widgets支持查看未来的行程情况,这么做的优势很明显,它可以一直停留在桌面上,很直观地提醒用户即将到来的航班信息,减少忘记航班的可能,也不用在到机场时匆匆忙忙的在手机里找航司app,点好几次看到自己的航班。

还有个别航空管理软件更新并支持了桌面小组件,比如App in the Air,它不仅可以看未来航班信息并在起飞前提醒用户check in,还可以在航行过程中实时查看剩余的飞行时间。在平时没有航班的时候它显示的则是自己所有的航行时间以及里程,十分贴心。我觉得这是目前为止见过最好的航空类软件的小组件展示方式了,希望各家航司可以参考一下。

酒店App目前为止全线沉默,不过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可以更新是肯定的,因为功能目标其实十分明确,在用户有行程的时候显示行程信息,在没有行程的时候显示会籍信息就可以了。一方面提升用户对酒店会籍的忠实度(催促用户赶紧来花钱住酒店呀,不然怎么保级?)另一方面在出行看常常看到自己的酒店信息难道不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吗(出去玩能不开心嘛)。

前几天发现Expedia(用于订机酒租车,可以理解为美国的飞猪)也更新了桌面小组件功能,开心地赶紧更新了一下,于是我最害怕的事情发生了。如果没有行程的话,这特么不就是一个时时更新的广告嘛?简直堪比车站的电子广告牌,小组件上的标语是“Ready for your next vocation? Check out today’s top deals.”并辅以美丽的风景照以吸引你在疫情期间愉快地旅行(或传播病毒)。还有大中小三种尺寸的Widgets(广告),生怕你看不清风景照里的小哥哥小姐姐。至于飞猪、携程、去哪儿,开发应该还在办公室愉快地摸鱼,放过他们吧。

健康类软件

这一类软件其实是我挺期待更新小组件功能的,因为自从把来自Apple Watch的Fitness放在手机桌面以后,我确实更容易想起合上每日圆环了。后来一个我在用的记录饮食的软件YAZIO也更新了,它一口气支持了八种不同的小组件,允许把一天的喝水量、摄入卡路里、喝水量等等信息分别贴在桌面上,于是这个已经被我几乎弃用的软件又重新绽放活力,我有事没事就想着把今天吃的东西记录下来,好让小组件不那么空。

对了,还有个叫做懒饭的菜谱类软件支持了桌面小组件,下载下来试用过后,我发现它除了在深夜把食物照片直接放在桌面上勾引我吃夜宵以外没有任何用处。

另一个用于放松冥想的软件Calm也喜获更新,不过其主要目的依旧是更吸引用户去点开它,早上它会推送一个适合早上的冥想,并加一句“Good morning”,晚上则是睡前故事、轻音乐等等,当然还有一句“Good evening”。

结语

最近还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更新让我眼前一亮,比如Twitch的桌面小组件支持查看正在直播的主播,微信读书则会把正在看的书连书名带封面一起放在桌面上,这真的有了一种从书桌上随时拿起书来看一章的感觉。很多小组件的出现省去了从找软件到等待软件开启再到进入相应的功能这一段可能会花上十几秒的步骤。

当然也有一些小组件兼具了广告功能,目的无非就是让用户多使用或是多消费,这类小组件我一般会选择关闭。这里也不点名批评了,万一有些小伙伴就喜欢看五颜六色的广告呢。

我十分期待我几个常用软件的更新,比如印象笔记、扣扣音乐、Outlook、||Twitter||……我也期待一款支持Widgets并且好用(好看)的新闻类软件出现。

已经使用了超过十年的iOS,桌面小组件可以说是iOS对于桌面最大的一次改变,也可以看到苹果在听取用户意见以及借鉴隔壁安卓和WindowsPhone(已死)时积极改变的样子。我相信这一更新对于所有iOS用户来说是一次体验的升级,而且即使你不喜欢,你可以完全忽视掉这个功能,就像很多苹果的服务一样,我可以不好用,但是我必须要有,并且必须比其他人都好看。

在我发这篇文章的时候,QQ音乐更新并支持了桌面小组件,支持把“我喜欢”、“最近播放”、日推等选项直接放在桌面上,好处显而易见,我可以一键打开我喜欢的音乐列表并开始播放。

隔离日记(下)

Day 6

下午两点,吃过午饭没多久,有些倦,便琢磨着在床上小憩一会,没想到醒来的时候看表已经是九点了。两眼一黑,开始思考是当晚九点还是第二天早上九点,外面已经很暗,还好只是睡了个久一些的午觉。

事实证明在下午睡了七个小时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晚上到底该几点睡呢?

转眼时间来到了凌晨两点,也不知道这段时间做了什么,好像就吃了个饭,就到这个点了。甚至今天这一天做了什么也毫无印象,这天就像是消失了似的。

躺在床上闭上眼睛,很快又睡着了,只是时间有点短而已,就像是在北美时区的午觉。不过这已经算是另一天的事了。

Day 7

看完了这周的乐夏,和去年的乐队比好像虽然更丰富了,平均水平高了,但是能进我歌单的歌好像没有几首,绝大多数乍一听眼前一亮,但没听几次就有些腻。不像去年很多首现场,我认为比专辑版还好,直到现在还不断翻出来听。这又提醒着我一年已经过去了。

写了篇关于iOS小组件体验的文章,琢磨着不知道要不要发出来,但是一想到要配图就有些懒,可能是前些天忙过头了,这几天很多事情都懒得做。

我妈不断和我更新新家的装修情况,现在虽然家里什么都没有,甚至没有椅子,但是其实已经可以住进去了,琢磨着干脆直接到新家自己住了,出去的那几天去把家具挑了。

已经开始筹划着出去以后的安排了,联系了一年没见的小伙伴们,不知道一年过去,他们胖了吗?如果没有的话,跟我吃一周,包胖。

Day 8

想起了从芝加哥寄回来的三大箱子旧物,问了下还在海关那,海关还要休国庆假,于是见到他们可能要半个月以后了。不过仔细想了想也没有非要不可的东西,毕竟一个月前我就已经把他们都装起来封好送到快递那边了。就像很多生活中你以为必不可少的事情,当你真的离开的时候,回头想想似乎也没那么重要吧。

自己的头发已经不太能看了,我也实在是懒得折腾,如果出去第一件事是吃饭的话,第二件事就是去理发。思考了一下,自从三月份疫情以来我就没有去过理发店了,最后一次是三月十号左右,政府颁布居家令前夕,我和认识了快六年的理发师聊着疫情变得越来越严重了,理发师和我说买不到口罩的话可以找他。我和这位理发师一直保持着一个月见一次的频率,有时候我们能聊很久,生活、学习、工作,有时候我很累或是没什么心情的时候,他也会很识趣的安静帮我把头发剪完。每次见到他,他的第一句话总是“来了,还是和上次一样吗?”真的觉得十分省心,就算是想换个发型,他也能懂得我比划的是什么意思。

Day 9

获得了第二波空投,导致一闲下来就开始吃零食,于是有些担忧隔离结束以后的体重了。时差似乎没有那么混乱了,晚上可以撑到十一二点,早上醒的时候天也不是全黑的了。

Day 10

隔离终进入了倒计时阶段,依旧是掰着手指数日子,巴不得早点离开这里。

其实这样的酒店隔离生活并不像想象中那么无趣和绝望,这要感谢互联网,也要感谢各地的小伙伴们。我尽量让每一天都过得规律些,按时起床睡觉,按时吃饭,并安排了不少要做的事情,这样时间似乎也过得快些了。

不过因为空间有限,的确活动量减少了很多,体重肉眼可见地涨了些,好在还能刹住车,出去以后也可以回到健身房了,应该能恢复到以往的的样子吧。

计划着出去以后去配一副新的眼镜,看上了GentleMonster和华为联名的二代智能眼镜,说是只能眼镜其实就是一个眼镜脚带扬声器的眼镜罢了。多亏了有GentleMonster的设计,让这个本来很死板的数码产品变得精致不少。

记得上次配眼镜似乎还是17年在北京的时候,再上次是14年刚到美国,而且这两幅眼镜现在都还能用,每次他们被我一下坐歪了以后,掰一掰又继续用了,可能是因为总告诫自己在美国配眼镜又麻烦又贵的关系,就这么凑合着用了好多年。

Day 11

难得的国庆加中秋,看着朋友圈里街上人山人海的样子,心想在这里也算是图个清净。

过去几年的中秋都是和大学同学一起过的,似乎每年都是。一帮子身处异国他乡的游子,如果不聚在一起热闹一下,是不是太凄凉了些?似乎有些怀念那时候,大家围坐在一起分着月饼,那小小的一口月饼其实是最好吃的,一整个拿过来反倒是让人觉得腻。当时每年还会思念故乡的明月,今年回来了反倒怀念起在国外过节小伙伴们聚在一起的时候了。看来人就是这样吧,没有的、不在身边的,反而格外想念。

Day 12

去年国庆期间是在波士顿度过的,临走的那天正好是双十节(也就是民国的国庆),我在Chinatown看到了一幕让我触动很深的场景。街道两旁的路灯上挂着五星红旗,大概是刚庆祝完国庆还没取下来,街道两旁又是成排的青天白日旗和美国国旗,这一切有种微妙的平衡。我相信这样的平衡已经持续了很多年,我们也早已习以为常。我还记得那天晚饭在一家台湾人开的闽菜馆点了三道小菜,味道还不错,再加上那天走了一路,便和我大学同窗两人一扫而空了。

Day 13

距离隔离结束只剩不到两天,也不知道今天做了什么。简单收拾了东西,安排了一下出去以后要做的事情。终于持续了这么久的回国行程要接近尾声了。

Day 14

隔离最后一天,今天就来讲讲关于隔离本身。我先不判断强制隔离这件事本身是对是错。

强制隔离这件事本身不是人性化的,我相信没有人愿意不出门将近半个月,作为一个隔离者,我对这个规则抱有怀疑。很多时候我都认为这有点小题大做了,比如我在临行前为了让核酸报告准时在起飞前72小时内出具,我就做了三次核酸检测,跑了无数次检测机构,只是为了能在1-2天内检测完并且拿到报告。接着我刚下飞机,也被抓去做核酸检测,即使这样,我依旧要被隔离十四天。也不知道是有人会钻空子还是欺骗政府,总之不管你提供连续多少天的核酸证明,你都需要到指定酒店隔离14天。

不过我又想了想,如果作为一个普通公民,对这样的隔离政策应该是满意的吧。这能让人放心地不戴口罩出门,并且不会再造成恐慌。如果换做我站在这个角度,我也会认为隔离的确是一个最好的选择,“您干嘛回来呢?不隔离是想来放毒吗?”

隔离日记(上)

Day 1

酒店比预期要好不少,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箱子里的物品尽可能拿出来,衣服挂上,书桌摆好,还把特意带过来的Apple TV给设置好了,这么一来就有了些许家的感觉。

到的这天下飞机差不多八九点,但是因为整个出关的流程特别复杂,比如要检测核酸、查行李、分配酒店等等,到酒店已经将近一点了。那时候被告知已经错过了中午12点的午饭,接下来的一餐将是晚上六点。回想了一下,自己飞机上也没怎么好好吃饭,这么算来看已经十几个小时没有吃东西了,再熬到晚上就得将近一天了吧。

研究了一下酒店的政策,不能外卖快递,但是可以让家属送零食水果,于是赶紧告诉我妈,让她第二天来给我送吃的。

下午是通过两块从瑞航上带下来的巧克力度过的,因为时差问题下午还睡了午觉。醒来的时候发现已经八点多了,心里一惊,生怕又错过了饭点,还好门口的晚饭没有被撤走。晚饭还有些余温,但是没办法只能凑合吃了,其实伙食还是蛮好的,虽然已经凉了但是米饭依旧柔软,几个菜也是很合口味的。

果不其然,一整盒饭被一扫而空,还有些意犹未尽,没有吃的感觉真的太糟糕了,好在明天开始就有吃不完的零食。早早的洗漱完,又洗了个澡便躺下睡觉了。

这忙碌的一天终于是结束了,草草几句没法形容出整趟行程的艰辛,真的只有亲自体验了才知不易。

Day 2

果不其然,天还没亮就已经醒了,在床上挣扎了一下还是决定早些起来。

距离派送早餐的时间还有一个小时,于是决定先洗个澡,收拾下,顺便安慰自己把早餐送到房间可是Room service啊,像这样送到房间门口四舍五入也算是吧。

吃过早餐,收到了我妈给我发的消息,说是已经在去送零食的路上了,并表示过几天再来送一次水果,好在酒店离家的确不远。

下午在我焦急地期盼中,我等到了满满一包零食和一箱牛奶,是的酒店只让送牛奶不让送其他任何喝的,饮料在这里被酒店的小卖部垄断了。

接着还做了些这几天的计划,然后困意袭来,强忍着没有躺下。一直撑到吃过晚饭,洗了澡便早早睡下了。

Day 3

凌晨六点就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了,于是开灯并打开窗帘,干脆早些起床了。
今天把想看已久的汤姆汉克斯的新电影Greyhound看完了。今年的电影因为不能上院线,于是纷纷卖身给各大流媒体平台,本片便是如此,苹果花了7000万刀拿下了独家播放权。

电影本身是一部全程没有尿点的战争片,讲了一段穿越大西洋的惊险护航过程。一场场海战接踵而至,让人完全没有休息的时间,这算是优点也算是不足的地方。看这部电影的时候AirPods Pro已经更新了空间音效功能,本片因为出色的杜比音效,所以可以完美支持,这给我的这次观影体验加了不少分。十分推荐有AirPods的朋友们试试。

下午五点多,实在有些困,就想着在床上躺一会吧,便没有设定闹钟。没想到下次醒来已经快十点了,时差果然还是难缠,不是这么一两天就能调整过来的。于是赶紧起来吃晚饭,吃过以后洗个澡便躺下了。

Day 4

似乎已经习惯了在酒店的隔离生活,好像和在家里也没有太大的区别,如果不出门的话。电脑手机网络就可以满足我大部分生活中的娱乐学习工作需求了,这不禁让我后怕,既然半个月不出门都不会有任何问题的话,那把这个时间拉长也没什么。

这一次随身只带了四本书,均是牛津出版的北岛系列,有他的短篇小说集、诗集、还有长篇小说。这四本书是我最不舍得的书了,于是这次搬家便随身带着。书的质感十分不错,封面由木纹的硬质板制成,封面上简洁得仅有“北島”、“OXFORD”、以及书名三组文字构成,深得我心。其中两本是多年前在香港机场买到的,另外两本则是两年前拖好友从台湾带过来的。于是每次有朋友去台湾问我想带什么的时候,我就会说帮我去书店找找有没有北岛的作品,可之后也就没有得到过系列里其他几本了。盘算着下次前往台湾或是香港,必须得亲身找找剩余几本,就是按照目前的形势,下次不知是猴年马月了。

Day 5

生活在今天开始就有了种机械式的重复,准时送来的餐食更是加剧了这一感觉。每天早上在早餐前起来,晚饭后洗澡,一切按部就班。好在时间过得依旧很快,就像已经过去了大半年那样,一旦陷入一种不紧不慢又十分规律的重复时,时间便悄无声息地溜走了。

时差依旧在不合时宜的时间作祟,才吃过晚饭没多久就困意袭来,洗个澡勉勉强强撑到九点便睡得死死的了。

凌晨两点半,就醒了,要是换做以前,这个点可能才睡着没多久,于是便打开手机到处看看,这个点还在发动态的多半是在美国的朋友,尽是午餐、出游的照片。

很快就到了四点,你见过凌晨四点的上海吗?天空呈现出一种很好看的暗蓝色,街上几乎看不到任何动的东西,但你明白再过不久太阳将照常升起,这里马上就会恢复它热闹的样子。

一年别过

去年也是类似的心境坐在飞上海的飞机上,任凭这个世界如何变化,我依旧和去年一样这么坐着,并思考着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这么看,我这一年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去年这个时候有太多和现在一样的地方,从想要的东西,到短期的目标,还有些憧憬与向往。我甚至连正在听的音乐都如此相似,仿佛这一年就没有发生过一样。

去年的航班上,我思考着未来一年的些许变化,我想着彼时应该已经在某个城市过上了又一阶段可能不一样的生活。但现在来这一年循规蹈矩,平平无奇,我依旧照着自己舒适的想法过着自认为悠哉的日子,我重复地做着得心应手的事情,可能那没有变化的感觉来自这里。

飞机的轰鸣声依旧吵得令人头疼,压抑昏暗的空间里,我依旧只能做着自己简单的事情,比如记录下现在的感受给玻璃屏幕前的你,这让我在这个明明只有自己的小世界里显得没那么形单影只。一直都是这样,这点好像也没有变化。

于是,我又想着未来一年可能会发生的事,我并没有比去年更有底气,反而因为这个不知道还会不会好的世界变得更加胆小和犹豫。

但最坏的结果不就是一年匆匆而过却一无所获吗?生活也不会停止,只是你追赶得多紧罢了,你紧紧跟它跑,你也可以慢慢地任它前进;跑有跑的快感,走有走的悠哉,停有停的风景,其实没有人逼着你做不同的选择,只是因为有些想要的事物,走不到也等不到而已。

希望接下来的这年,可以走走停停不要留下遗憾,也同样可以放肆奔跑,追逐到自己想要的,生活也好、事物也好、状态也好、心情也好。

我想为你唱一首快乐的歌,一首让你忘了所有悲伤的歌,我们漂泊在那平庸之海,不管变成钻石或是尘埃,谁想永远地活在这无人旷野,谁又想就这样消失在黑夜。我们都会消失在那平庸之海,不管选择原谅还是决定离开,是谁在心里面流亡了那么远,决定去穿越孤独的国境线,谁的眼睛看穿了那无限虚空,谁还不是这样活在现在。

此时一首今年才开始听的歌传进了耳朵里,如果去年听到它,我是否会像如今这般为此共鸣。

就这样,随便吧,嘲笑我们的孤独吧,我们生来不属于什么地方。

一年别过,变了吗?

  • © 2014-2024 Jason Yan
  • PV: UV:

请我喝杯咖啡吧~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