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

久违了的江南春季,那清爽的春风中夹杂了雨水与青草的气息,远方飘来的花香一丝一丝地沁入鼻腔。

我沿着雨后的自行车道往家的地方前行的时候,让我想起了去年这个时候我也喜欢骑着自行车在芝加哥骑行,那时正好趁着疫情,便在那空荡荡的城市里踏足那些从未走过的街道,看看那些原本人声鼎沸的地方此时的样子,而如今的芝加哥应该已经慢慢恢复它往日的生机了吧。

我和W彼此熟悉似乎也是在那个时候,我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一起打游戏,都养猫,喜欢的剧和食物也很类似。我们常常边吃饭边看互相安利的剧,这样的状态好像持续了很久,但仔细算算似乎也就持续了一个月多而已。

W很聪明,还有很多我很敬佩的地方,我们常常彼此交换一些特别的爱好。W把自己喜欢的桌游介绍给了我而且恰好我对桌游也非常有兴趣;我把芝加哥最大的博物馆里最有意思的地方告诉了W。我们总爱讨论一些不切实际的哲学问题,我们还喜欢交换过去的经历和故事,我们就像两个孤独的人,却有着奇妙且特别的共通之处。

我们的最后一面,是在我们最熟悉的街道结束的,我们住得很近,当天我把那几天在自己家里挑选的几个我认为W会喜欢物品赠与之,并邀请W同我再走走我们常去散步的那条街。我没有告诉W那应该是我在那个城市的最后一晚,也没有告诉W那应该是我们很长一段时间内的最后一面了。我们交换了一些对于未来生活的憧憬,我似乎也感觉到了空气中离别的气息。

风穿过街道两旁的楼宇,直勾勾地扑在正在过桥的我们身上,我们不约而同地缩了缩身体,仿佛就像之前那样。唯一不同的是,那次是遇见,这次是离别。

我们的第一次见面是在一个嘈杂的酒吧里,W是那次活动的组织者,那天W站在我旁边,我只记得W身上的味道十分好闻。后来有一次我把这件事同W提起,W便送了当时用的那瓶香水于我,可我也不确定那是不是还是当时的味道,可能是,可能不是。又或许那天的空气中参杂着些许不同的事物,有新奇,有喜悦,还有一些说不出来的味道,它们被杂糅进芝加哥河上穿梭的微风中,一起消散在了那个明亮的夜晚。

“四月是最残酷的季节,使死寂的土原爆放出丁香,掺杂着记忆与欲念,以春雨撩拨那萎顿的树根。冬天替我们保温,把大地盖上一层令人忘忧的白雪。”
—《荒原》艾略特

我是如何试图逃出信息孤岛的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会过滤掉大量自己不感兴趣的信息。又因为各种软件内越来越精确的分类推送,导致我们收到信息虽然越来越多,但也变得越来越单一。

我大概是回国以后才开始更高频地使用B站,主要是来替代原来YouTube上那些中文up,大概没几个月,我主页都上的视频就都变成了我关注的那些人同类型的推荐。其他软件如知乎、微博等也是如此,你越是使用,它们似乎就越了解你,那些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推荐总能吸引你的注意,然后消耗掉你为数不多的碎片时间。

这件事细想就让我开始后怕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各类软件都知道了你的喜好,并且针对你的喜好、你关注的类型和领域,来精准推送你想看的东西。所以你总觉得有刷不完的视频和信息,但这些推送中大部分信息都是你熟悉的或是重复的,也就意味着即便你看了大量的内容,但是接收到新的有效信息却少之又少。又因为这些重复性的内容占据了你的碎片时间,你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接收和关注其他事物。

这就像你被各种软件合力送去了一个信息孤岛,这个岛上只有某些领域内的信息,即使它内容看似丰富,但它终究还是一个孤岛,与外界隔绝。

回想了一下,我也曾经为了增加接受信息的广度做过不少努力,例如关注不同领域的公众号或是博客,也就是增加更多的信息源。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关注的即便越来越多,每天打开的依旧是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例如公众号会自动把常看的置顶,于是为数不多的碎片时间,最后还是变成了看特定信息的时间,反倒徒增了些永远没机会点击去的无效关注。

接着我就想起了支持了Widgets的微博知乎,Widgets自动更新并且能显示新闻主要信息的特性很适合我在碎片的时间里看一眼,那为什么不专门找个地方集中所有的新闻呢?于是我想起了iOS的负一屏,我使用它的频率很低,而且它无限长度的垂直浏览方式很适合用不同App的Widgets拼在一起组成一个可以滑动的信息流。

我把负一屏清空以后,我开始寻找一些能够随机推送新闻的Widgets。首先我在自己本身常用的App里面找到了一些合适的Widgets:

  1. 微博
    它的Widgets支持热搜,并且更新频率挺高的了,原本我常常会在吃午饭前打开看一眼,并挑些有意思的作为午饭社交时的话题。现在我仅需在负一屏滑一下就可以大致浏览时事热点。并且因为热搜并不会因为我的关注或喜好而精准推送,所以放在这里是合适的。

  2. 印象笔记
    印象笔记有个Everhub的Widgets模块,它会推送一些精选出的用户分享的笔记。出现在这里的笔记内容十分随机,毫无规律可言,我估摸着就是推送一些热门的精选笔记,那恰恰符合我想要被随机推送消息的意愿,因此我把它也放在了这个信息流里。

  3. iDaily
    这个App很早就支持Widgets了,我那时候就把它下载下来放到了桌面上,它的Widgets做得十分出彩,由三张图片组成,这三张图片分别来自全世界三个不同的地点,并对应一条不同的新闻,因为图片的方式很直观,很适合夹在文字较多的Widgets当中,让信息流变得更加美观。顺带一提,这个App我几乎很少打开使用,仅仅是看到感兴趣的内容时从Widgets点进去看详情,也不会登陆,所以几乎可以认为推送的新闻都是没有针对性的。

  4. Apple News
    iOS自带的新闻App,即便没有订阅也是能看新闻的。可惜在国内被墙了,如果在墙外,它的Widgets还是相当不错的,并且推送的新闻也是事实热点之类的,完全可以放在这里。

接着我就开始为了完善这个垂直的随机新闻信息流开始寻找合适的、支持Widgets的App了。

  1. 网易新闻、澎湃新闻、今日头条
    这三个我放在一起讲,因为性质是一样的,而且我都下载了,毕竟每一家推送的新闻还是不一样的。首先要切记,一定不要进去登陆,也尽量不要打开App浏览里面的信息,因为一旦它们知道了你关注的领域,那么你的信息流就开始变得有针对性了,当然如果你平常会用它们的话,也就无需在意这些了。这里表扬一下网易,在最大号的Widgets中,头条文章会用图片作为整个背景,另外两条则是小图加文字,看起来十分漂亮。而澎湃和头条则是都有要闻和热榜两种新闻推送并且两种分别支持中号和大号Widgets,可以根据排版需要添加。

  2. Flipboard
    因为它支持了Widgets,所以它又重新回到了我的手机里,然后我把关注都取消了,也就是它为了给我推送消息,就必须随便找一些来填满四条新闻组成的大号Widgets了。

  3. Apollo
    着重推荐一下这个第三方Reddit软件,如果你用Reddit的话,大概率会知道这个,因为它算是最好用的Reddit客户端了。因为不登陆它的Widgets也会推送各式各样有趣的信息,所以十分适合这里的主题-随机。它最棒的地方在于它的Widgets相当丰富,有由一张图片撑满整个背景的一条新闻,也有多条新闻,还有由精选出来的用户分享的照片,除此之外还有你关注领域的快捷键、甚至还有Showerthoughts、Jokes这种有意思的Widgets,最重要的是它们大部分都支持大中小三种不同尺寸的Widgets,样式总共达到了16种之多。所以我会用它来装饰我的信息流,满足了我各类需求。

我相信还有许许多多的新闻类App支持Widgets,如果你们遇到好的,欢迎分享给我。

经过一个礼拜的实验,有几个较为明显的变化。首先我很少再打开新闻类软件,本来我可能会因为推送去看一些时事新闻,但是现在这些新闻会很及时地出现在我手机负一屏,我基本上扫一眼就可以了。其次,我大大增加了使用负一屏的频率,在等电梯、排队的间隙,我甚至不用解锁手机,只要往左一滑,就可以快速浏览,这的确增加了我获取信息的量。

弊端也是有的。首先,确实可能有一半的信息是我不感兴趣的,我大概看一眼标题就过了,大概率也不会留下印象,好在也不花时间。不过这也是初衷,先习惯一下才是。其次,我因为下载了大量的软件,而且它们占用空间的总量也不少,如果手机容量不是很够的话,确实需要考虑一下是不是要花几个G的空间但只用它们一点点功能。

总的来说,这确实是个处理信息的好方法,之后我也会更新其中的模块,以便让它更符合我的使用需求。

辛丑年三月小结

这个月的生活算是有了很大变化,首先因为养了狗,与此同时又搬了家,于是生活方式和作息有了很大的不同。关于养狗的事情,我在前面的文章里有提到过——「养狗前记」。

住的离公司很近了不少,早上的通勤时间直接减少了一小时,也就意味着本来早晨紧张的时间变得十分宽裕。最近早上起来,可以不紧不慢地洗个澡,给狗喂些吃的,再跑到公司楼下吃个早餐,时间绰绰有余。等狗大一些,更是打算早上遛个狗再出门上班。同样的,下班后的时间也变多了,于是每天饭后都安排了一个小时的散步,用于弥补还没在附近找到健身房的这段时间。

这个月几乎无时无刻都在听东西,在家在路上听歌,在lab码代码听博客,在睡前听轻音乐,在清晨让HomePod自动播放音乐电台,甚至每天把QQ音乐的日推听完开始听网易云的。至于播放设备,在家当然就选择音响(HomePod),在需要降噪的场合就用AirPods Pro,例如在地铁上在嘈杂的马路上,其他不适合降噪的场合或者在逛商场之类的时候,我会用华为&GM的智能眼镜当作背景音放。不得不说这几个发声设备买过来以后都觉得物超所值,使用频率十分高。

奥斯卡提名的电影也在这个月如期而至,再几部最佳影片提名中,其中有两部是可以在Netflix上看的,计划着先把它们看了,剩下的几部可能要再等它们上流媒体平台或者在iTunes租赁。如果到时候在国内上了院线并且没有删节的话,我还是会去电影院看一下的。

我在吃饭时总会看一些下饭综艺或者剧集。这个月把这一季的「奇葩说」给补完了,不得不说台上的两位教授总是不让人失望,总会说出一些令人深思的观点,似乎比前两季更好一些。这个月的剧集,看了Apple TV+上的「Long Way Up」,是一个半综艺半纪录片,讲了两位骑着新能源摩托车从美洲最南端沿着海岸线一路到加州的旅行故事。不仅可以了解美国大陆的同时,还有着因为新能源车要充电的特性所产生各种状况,从产生了不少冲突点。总得来说,如果大家免费的会员还没过期,不如体验一下。特别是如果用支持4KHDR的电视配合Apple TV4K再加上杜比视界以及支持空间音频的AirPods Pro,非常惊艳。

为下个月安排了一些在上海内的踏青活动,比如辰山植物园和东滩湿地公园,还有几个最近很火的地方,我把它们在自己的地图上标记了出来变成了一个上海踏青指南,每周挑一两个地方,全逛一遍夏天就到了。

说起在上海的活动,有可能是因为疫情的稳定,几个关注已久的展都在这个月开启了,比如我上周末去看的以莫奈为首的大型印象派画展,在印象派画这一方面来比的话,规模不亚于美国的任何一家美术馆;除此之外还有计划过些日子去看的安藤忠雄个展。不得不说国内真的只有在上海能撑起数量众多的各种大规模艺术展览,这里不仅有地理优势,还有巨大的群众基础,健全的管理方式和较为轻松的政治环境(这里特指相比北京)。

就在快写完这篇要发出去的之前,我电脑的键盘突然整个完全失效,拿去Apple Store以后说是要整个更换并且给出了3k的报价。我思考了一下以后决定用蓝牙键盘在家凑合一下。主要是因为带这台出门的需求并不是很大,即便要带出去的话,也肯定会背包来装电源等,那么此时再多带一个键盘似乎也不是什么太麻烦的事情。再加上我一直有考虑换一台M1芯片的电脑,把修理的预算加到更新电脑上面无疑是一个更加划算的选择。最后,似乎我终于有理由入手一直没舍得买的Magic Keyboard给我的iPad Pro。

那么最后希望狗子快快长大能一起出门。

梦里(三)

这种瘫软的感觉让我深陷其中,我不想动不想思考,如果可以的话甚至不想呼吸。夜晚的风从敞开的窗户中源源不断地涌进来,让房间充满了清新的凉意,我悄悄闭上了眼,和这个夜晚轻声再见。

然而涌进脑海里的不仅仅是这春天里的清凉,还有无法理清的千头万绪,它们在黑暗中跑马灯似的一一闪过,有些晃眼。也许是听了太多特别的故事,故事里的人和事被奇妙地杂糅在一起,像一出魔幻的戏剧,我渐渐地分不清这其中的真假,在现实与想象中穿梭。我总在那些美丽的片段前驻足,我也总在记起懊悔的往事时,试图重演那一幕幕。

我看到了海浪,碧色与深蓝色拼接而成的大海被充满着白色泡沫的海浪一次次送到我跟前的沙滩上,我的脚趾里充斥着大海味道的细软沙粒,我又一次与这片海相遇了。我抬起脚,有些吃力地在这片沙滩上踱步,不紧不慢地朝着不远处看似空旷的地方走去。

睡前的回忆不知道是在哪个片段中止的,只记得似乎过了很久我才睡去。我应该又再次坐着那辆通向海边的列车,来到灯光昏暗的车站,并最终只身一人出现在这里。

这里似乎也是春季,阳光照在身上感觉不到炎热,倒是远处吹来的海风让人感受到了些许凉意。我继续走着,背后留下一串我的脚印。这里距我上次拜访似乎已经过去许久,它也有了些难以察觉的变化。原本深邃的蓝色大海增添了碧绿的光纹,它不再是冷冰冰的样子,在阳光的照射下,它显得是那么平易近人。

我想褪去身上所有的衣服,让海水紧紧包裹我,但我还是没有这么做,我决定找个地方看海。

我来到了这片空旷的沙滩,它干净得像是似乎从来没有人踏足过,我就地躺下,我听到了久违却熟悉的海浪声。那是一种有魔力的声音,能让人忘却现实中的一切事物,让人记不得自己为什么出现在这里,更让人想不到何时才会离开它。

阳光让人有些睁不开眼,我缓缓地闭上了眼睛,伴随着海浪的声音,伴随着身体的疲倦,伴随着冗长的过去,再次悄悄地睡去……

后疫情时代从不以疫情为借口开始

人总是会自然而然地为自己所做的事或是选择找一个非自己所为的或是不可抗力的理由,这样当出现了一个更好的选择或是这件事引发了一些问题时,也能自我安慰道“当初这个决定是没办法才这么做的”。

在选择大学专业时,我们总是更倾向于对别人说做这个选择是因为这个专业前景更好,或者说因为亲朋好友建议这么选,而不是大大方方承认只是自己喜欢这个专业罢了。前两者分别是大环境因素和他人因素所致,而后者才是全凭自己。即便选择专业这整件事参杂了众多因素,但人总是愿意把自己排除在这些因素之外,以至于在大学过程中一旦有了后悔的念头时,还可以抱怨一句这不是我自己的问题,当年被人说服了,当时的大环境和现在不一样了。

很多事物都大抵如此,一但有疾病,人总是更倾向于先认为那是遗传所致,而不是先检讨自身的生活习惯;一但上班迟到,我们总是爱埋怨路上堵或是挤不上车,总不爱承认这要归结于自己早上多赖床了十分钟。

我在去年的文字记录里多次提及了疫情所带给我的种种影响和改变,无论是生活方式上的,还是未来规划上的。的确,我无法否认它所带来的影响,我在它面前是那么渺小无力。

但如今回想一下,真的有那么大的影响吗?我那时依旧可以选择读书抑或工作,依旧可以每天出门运动,我依旧可以选择做很多想做的事情。真正影响我的反倒是一些处于精神层面的东西。

健身房关闭的时候,我本可以每天出门跑步,那时街上也没什么人,但是我把它当作了一种借口,以此减少了大量的运动时间,最后去年的几个月里,吃得多动得少,体重自然而然刹不住车。我还把疫情当作了不想工作的借口,有段时间甚至消极怠慢,对很多事情都失去了原有的动力。这些如果没有疫情,也可能发生,只是疫情这件事让我做出这类消极懒惰的选择变得更加心安理得罢了。很明显,疫情成为了一个好用的借口,并且是一个可以获得所有人赞同或同情的绝佳借口。一句因为疫情,可以抵消掉几天不出门宅在家吃外卖的罪恶感,还可以抵消掉几个月找不到工作的焦虑。

随着疫苗的推广,我相信这个世界已经开始进入了“后疫情时代”,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着,也是时候开始不再用疫情作为借口了。当我们试图不去运动时,当我们怠慢工作时,当我们无心网课时,应该要意识到其实自己的消极懒惰才是造成这些的罪魁祸首。也许疫情对这个世界的影响依旧深远且漫长,但我们至少可以在这个阶段里试图停止它对我们在生活方式上、在未来规划上的消极影响。

我的朋友们,迎接后疫情时代,不如从不以疫情为借口开始吧。

养狗前记

朋友圈里无意间看到了它的样子,十分有眼缘(其实就是看脸),便一拍脑袋决定养它了。距离接到它正好有一周的时间,这一周时间足够我做准备。

因为一直计划着在公司附近租房,它的到来成为了一个很好的契机。这样我将会拥有更多的时间,早上起来不会太赶,足够洗个澡冲杯咖啡,之后甚至还能下楼遛个狗。晚上回去也不会太晚,随着春天的到来,下班后的金色时刻变得令人愉悦,相比从地铁站出来已是夜晚,不如好好享受这段时间,遛个狗便是此时再合适不过的选择。

脑补好了这些场景,我就迅速地开始找房子。好在有多年自己租房地经验,这周末的看房租房并没有遇到太多问题,但愿之后住的过程中也一切顺利。我的需求说难不难,但是要找到满意的房子其实选择很少,首先要自己住,开间Studio或者一室一厅都可以,考虑到价格并且周末我还可以回家住,我优先选择了经济实惠的Studio,再加上我曾经在美国也住过一年的Studio,所以我对这样的生活并不会感到不适。其次我还有养狗的需求,这包括了电梯的需求、隔音效果、附近有可以遛狗的地方,房东或者公寓的允许,当然最好还要有阳台。最后也最重要的就是通勤要方便,要是周边环境好一些就更好了。

那么讲一下最后的成果,找到的公寓离公司只有一站地铁,距离地铁站大概200米,如果骑共享单车或者开车都只要差不多10-15分钟,等天气好了散步回家的话也只需要半小时,这个距离让我十分满意。楼下是一个较为成熟的商业广场,其他的餐厅还不知道怎么样,但是至少保底有一家海底捞,咖啡有家星巴克,影院和大型超市也都有,这时候不得不感叹一下人多的城市还是不一样,即便是如此乡下的地方,只要住的人多了就会有相应的设施和商区。除此之外,在走路一公里内还有好几个商场,基本上可以满足普通的吃饭逛街需求。公寓的房间面积并没有很大,差不多30平,我加上一条狗大概够了。位于十一层,有一个小小的阳台,房间朝南,望出去视线范围内没有任何遮挡,可以看到不远处的交大和华师。至少目前为止并没有让人不满意的地方,实在找一个就是浴室稍微局促了一些,并且浴室内的干湿分离没有做好。不过鉴于这个价位的房租,这已经远远超出我的预期了。

打点好了住的地方,接下来就是养狗用品的准备了,如果看到这里的你有任何建议,请欢迎来和我这个新晋狗爸分享一下育儿经。

小狗独处家里的时候,还是要限制一下自由比较好,不然可能回来以后就一片狼藉了,鉴于家里的空间也没有那么大,并且考虑到柴犬长得快很快就能越狱,所以还是决定笼子而不是围栏,想必它应该不喜欢呆在笼子里,我在家的时候我会让它自由活动。还买了睡觉的狗窝以及吃的喝的两个盆,希望它能喜欢。狗粮本想选择和猫一样的牌子渴望(Orijen),后来查了一下发现同属一公司的爱肯拿(Acana)也不错,并且口味很多,稍稍便宜了一点,于是就这么买好了。除此之外,我还买了用于磨牙的玩具,以及小时候需要尿片。

可以预见的是,接下来一段时间里将会有很多要忙的事,在它身上花上不少时间,也好在近期没有太繁重的事情或项目,可以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它度过这最令人操心的、狗生的头几个月。那么,接下来的事情就等到接到它以后再说吧。

辛丑年二月小结

今年的二月是28天,本月1号又恰巧是星期一,于是在日历上就占了短短四行。我的感受也是如此,这个月本就短,再加上一周的春节假期,一转眼就已是月末了。这个月的小结也因此来得晚了一些。

之前我时常提起,许久没有在国内过春节了,这个春节也的确平平无奇,再也不像小时候那样有着那种十分隆重的仪式感。不过春节期间,大街上每个人都在放假的样子确实是久违了,亲戚们串串门、好友们趁着放假聚一聚,大概这便是我这个年龄的春节了。

这个月工作的内容已经算是上手了,虽然依旧是一个持续学习的过程,但是至少更深入地了解了自己正在做的项目,于是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虽偶有瓶颈,但是我这种级别的Engineer遇到什么问题,先Google,不行问同事,再不行问上级,最后不管什么问题都能解决了。

上班以后明显开销变小了,平时早饭午饭都在公司解决,来回公司也基本是都是地铁,然后住家里省去了房租、饭钱、水电等等杂费。这么一算,我好像除了周末出门的花销和平时的公共交通费,其他的钱都可以攒下来。鉴于目前大起大落的金融市场,我也不敢把攒下来的钱放进去,早日换成不动产才是最好的选择。

最近上班通勤都懒得背包,导致这个月没看几本书,反倒把时间花在了看剧上面,新系统里的画中画模式十分适合这种上班通勤的场合,剧集画面只占据屏幕一部分空间,一来周围的人不怎么会注意到,二来还可以回回消息,刷刷新闻。我有时候还会把两个手机都揣在兜里(裤子没穿紧的话会被拉垮,可见现在的手机有多重),有位置的话我就会坐下来,刷剧、手游、新闻三不误。

国内在春节以后已经连续两周没有新增本土病例了,也就是说只要入境的人里没有纰漏,就不必再担心新冠。全球范围内,这场持续已久的灾厄因为疫苗的到来也似乎开始迎来了后半场,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跨国旅行能够恢复成它原本自由的样子。

既然国内已经不再受影响,并且春天也已到来,我正计划着周末的短途旅行,和假期的长途旅行。计划是周末可以去上海周边,例如江浙一带的城市或景区,路程也不算太远;或是高铁车程在3小时之内的城市内,例如武汉长沙,这样一来,下了高铁站就已经在城市里面了,周五晚上或是周六早上去,周日再回来,高铁来回也算是方便不累。三天以上的假期就可以选择飞去一些远一点的地方了,例如重庆大理,头天早上去,住两个晚上,第三天傍晚回来,这样行程不算太赶,旅程也不会太辛苦。

这个月的先说到这里吧,祝大家事事顺利。

二月的杂七杂八安利大礼包

最近有很多东西想分享的,就想着直接写篇文章算了。

剧集

最近听播客Nice Try的时候被安利了一部Apple TV+的原创剧Ted Lasso,恰好今年苹果又多送了半年的会员,于是抱着不看白不看的心态开始看这部剧。

这里顺便提一句,Apple TV+客户端的体验是真的好,不仅UI好看,也不会有任何广告元素,除了视频开头有随时可以跳过的其他剧集的宣传片。并且它还支持Airpods Pro的立体音频,iOS14的画中画,iPhone刘海屏的全屏播放,杜比视界,4KHDR等一切能加强观影体验的功能。(国内不需要翻墙也能看)

这部剧讲的是一个美式橄榄球教练去英国带足球球队的故事,剧集中不断出现的英美文化差异梗,美国地区的梗还有各种体育方面的梗让人很过瘾。剧情节奏把握的很好,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出现要快进的冲动。目前一共只有一季10级,基本肯定会续订,对这类题材有兴趣的话不妨试试看。

书籍

最近看了一本胡适的书「容忍与自由」,这本书是胡适的杂文集,正如首页说的,“主题契合当代人的诸多困惑,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仍有启发。”顺便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体积较小较轻,封面简洁低调不尴尬,更重要的是,一篇篇独立的杂文十分适合在地铁上用碎片化的时间看,于是它被我选做了近期的通勤读物。

“偏向纸上的‘主义’,是很危险的。这种口头禅很容易被无耻政客利用来做种种害人的事。欧洲政客和资本家利用国家主义的流毒,都是人所共知的。现在中国的政客,又要利用某种某种主义来欺人了。罗兰夫人说,‘自由自由,天下多少罪恶,都是借你的名做出的!’一切好听的主义,都有这种危险。”

正如这段话距发表即使已经过去一百年,现在拿出来还令人思考。结合近些年来我切身感受到的情况,例如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政客口中的“民主自由”、还有容易被煽起的民族情绪,这些所谓的“主义”在近一个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都不断被人提及并带有目的性地影响着人类社会。

这本书里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例如文学作品、宗教信仰、政治思想、学习教育、社会伦理、亲情友情等,我不止一次从中受到启发,并印象深刻。

游戏

推荐一个去年得奖的游戏HADES,强调融合手绘的美术风格与快节奏的动作玩法,游戏被设定在地下世界,玩家要藉由战斗来不断前进,进而击败冥界之神黑帝斯。游戏的开发商是Super Giant Games,之前开发的两款游戏也有着良好的口碑。

我虽然还没正式开始玩,打算等到下个月的Switch版实体版发售后好好玩,但是这款游戏的设定和内容都很有趣,并且作为一款动作游戏,有着极其爽快和流畅的打斗要素。更多的评价我等到自己玩好以后再来说了。

数码

最近入手了HomePod mini,总体来说是个性价比十分高的产品,因为价格便宜,本来我对它的音效之类的都不抱有太大的期待,但是真正使用下来以后发现一个处于苹果生态中的小音箱是真的方便。它被我放在床边,除了睡前让它放音乐以外,我还会用来设置闹钟,提醒事项,播报第二天的天气或者日历等等。这种系统级的支持是Google、Amazon、小米等智能音箱无法比拟的。(是的这些我都有用)Siri还是不算聪明,但也没有网上说得那么傻,相比国内几家的智能助手算是好上不少。

我还更新了家里的路由器,买的是小米的AX6000,在这个性能里面基本算是最便宜的了,再加上是刚出的,所以应该不会太差。支持Wi-Fi 6E,支持4x4的5G Wi-Fi,512MB的内存,高通IPQ5018处理器,并且支持Mesh组网,基本上可以保证好几年不过时。这些天家里的网也没有出过问题,体验良好。

除此之外,我还为家里添置了一个热泵烘干机,冬天常常下雨、还有梅雨季节的南方真的太需要一台大功率并且好用的烘干机了。在品牌选择上我也几乎没有什么好犹豫的,相比一众一万多的热泵烘干机,米家只需要四千不到的价格十分诱人,并且设计简洁符合我的要求,于是一有了这个念头就立马下单。这个烘干机操作十分简单,还预设了用于不同衣服鞋子毛巾等模式。好了,这下再也不需要晒衣服了。

接触Clubhouse这几天的想法

Clubhouse是一款去年四月发布的在线语音聊天社交软件,仅可通过邀请注册。它算是Elon Musk超强带货能力的受益者之一,在短短几天内火爆了我的社交圈,一度成为了我和朋友们最热门的话题。

有一天我看到一个问题:Clubhouse和YY语音有什么区别?个人认为政治话题似乎是Clubhouse最特别的地方,尤其对于中国大陆这边的用户来说。

这给我的感觉就是,密不透风的墙出现了一个缺口,这个缺口允许墙两边的人毫无顾忌地自由讨论,并且不会留下任何痕迹。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人都会在这张巨大的网上留下蛛丝马迹,但在Clubhouse上不会,你无法在这里留下任何文字记录。所以在这里的人什么都敢讲,什么都愿意分享,毫无顾忌,也不会有担忧。目前这个app只有iOS版本,并且注册流程是邀请制,所以用户的素质有所保证,不像在YouTube或是Twitter的评论区,一言不合就开骂,戾气重。

Clubhouse里有这么几个我印象深刻的房间。有一个叫做“我们为什么活得如此失败”,大家在这里分享自己失败的经验。但其实在我看来,在这里分享“失败”的人都算不上真的失败,这可能是那些人遇到的挫折或是短暂的困境。毕竟能有机会在这里分享故事的,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过了社会上很大一部分人。就像里面有人安慰大家的,“在这里很多人遇到的事情也并不是自己的过失,而是这个社会中的现实问题所导致的。”

还有几个政治相关话题的讨论群,比如非常有名的“两岸青年”,在这里每个人都有两分钟的时间发表自己的观点,所有人都是以平和的态度聆听其他人的想法。半个多世纪的割裂使得两岸青年本就有着或是相似或是不同的观点,这虽令人惋惜,但也是无法改变的历史结果。然而因为这个平台大家能各抒己见,并能倾听他人的观点并继以思考,这着实是难得一见的场景。

除此之外,有比如女权性取向留学生活等等社会性议题的房间;有类似选秀节目模仿比赛明星个人演唱会这类带有娱乐性质的房间;它们最大的共性就是自由,你不仅可以自由地阐述和表现,你也可以自由地前往你自己感兴趣的房间聆听任何话题。

本来这篇文章到这里就差不多应该结束了,但是该来的还是来了。

也正是因为自由,2021年2月8日晚间7点,Clubhouse被中国大陆地区的防火长城封锁,甚至+86的手机已无法再收到注册邀请。换句话说,中国大陆地区的用户想要使用这款软件将变得困难重重。这堵墙又重新变得密不透风起来,这个缺口在被有关部门发现以后完全抹去了。

我们谁都不知道这一切会持续到什么时候,但至少有许许多多的人和我一样怀揣着憧憬,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还愿意在Clubhouse上讨论它,就像八号那天晚上一个叫做“谈一谈墙为什么存在”的房间里,大家似乎都关心着这座巨大又无形的墙。

他现在不再跑了,也不再叫了。他又回到了友爱部,一切都已原谅,他的灵魂洁白如雪。他站在被告席上,什么都招认,什么人都咬。他走在白色瓷砖的走廊里,觉得像走在阳光中一样,后面跟着一个武装的警卫,等待已久的子弹穿进了他的脑袋。
他抬头看着那张庞大的脸。他花了四十年的功夫才知道那黑色的大胡子后面的笑容是什么样的笑容。哦,残酷的、没有必要的误会!哦!背离慈爱胸怀的顽固不化的流亡者!
他鼻梁两侧流下了带着酒气的泪。但是没有事,一切都很好,斗争已经结束了。他战胜了自己。他热爱老大哥。——乔治·奥威尔

我希望这一天不会到来。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鲁迅

辛丑年元月小结

这个月新一季的「奇葩说」开播,这个节目从我大一的时候播出以来,陪我走过了很多年。还记得那时候会拿出其中的辩题来和身边的人讨论,没想到这个场景已经过去六年了,不知道那时候陪你一起看这个节目的人如今在哪里?我还深刻地记得那一集蔡康永在节目里哭着讲到:“我们不是妖怪。”那天台上是金星,台下是樊野、姜思达、邱晨,也许本来在节目中讨论“该不该向父母出柜”就已经是一个对中国社会的挑战了,更何况做成节目在网络上传播。即便在一段时间以后,这集节目因为“挑战传统道德”而遭到下架,但不得不说,这是对国内的综艺来说是一种内容的突破,一种制度的挑战。如果有一天我需要向家里出柜,我一定会拿出这一集节目给他们看,也许它不仅给了我说话的勇气,也给了他们接受的勇气。(这段续写成了一篇博客…

距离牛年新年没剩几天,我已经不止一次提起距离上次在国内过年已许久,仔细一算已是七年了。当年离开时还小,便一直有着在国内过年气氛很浓郁的感觉,如今再次回来可能早已没有了当年的样子,这事或许只是一直存在我心里的一个执念。

还记得去年写的元月小结,我说“大部分事情都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导致有些焦虑和不安”。现在看来,那是因为摇摆不定的规划所导致的,总是抱着这也可以那也可以的心态总不是一个长久之计,我似乎也花了不少时间去绕圈子。但从目前的结果看来,最近的这个月和去年相比,无疑清晰又让人安心。

最近发现我一个心态积极时会做的事情,就是不断地修改自己的简历。无论自己在做什么,简历不仅仅是一个求职时的介绍信,它更像是你自己对自己已有的经历的总结以及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我有很长一段时间更像是被迫在做这件事,就好比快毕业了就应该去和其他人一样找工作时,放暑假了就应该和其他人一样去实习时。而一旦当我在平时主动去做这件事的时候,这也就意味着我或许是渴望做总结和规划了,这难道不是一种更为积极的表现吗?

我还记得去年差不多这个时候,我打算放弃两个从开服就一直在玩的手游-「陰陽師」&「明日方舟」,没想到还没到一年,我就渐渐又捡回来了。以前总担心会浪费时间,于是玩得时候总是充满负罪感。现在反倒是在上班通勤路上打开挂机,接着因为没法看手机(还要感谢iOS没有做分屏功能呢),于是每天都会打开提前准备好的书在通勤的路上看,这月已经快把第二本看完了。这种利用碎片时间做完一些事情的感觉很舒适,既看了书、打了游戏,还打发了漫长的通勤时间。除此之外,回想起来,因为游戏自己结识了不少朋友,因为认识久了大家都彼此十分信任,反倒比现实中一些人前人后表里不一的人实在太多。

这段时间家里在和我一起商量买房的事情,我发现在国内身边有很大一部分人都在讨论购置房产,可能我周围的同龄人也的确到了该思考这些的年纪了。再加上近期能明显感觉到市场的浮躁,现金放在手里就是不断贬值的,从上海最近不断攀高的房价来看,把现金换成房产这类的固定资产总是一件不亏的事情,就当作是投资了。

最后,仔细想想这个月也没有遇到过什么不顺心的事情,就算是有也都是些现在已经忘掉的小事。硬要说的话,最近因为吃得太好,体重完全没有要下降的意思,好在有在健身,把体重勉强保持在了标准范围内。

  • © 2014-2025 Jason Yan
  • PV: UV:

请我喝杯咖啡吧~

支付宝
微信